泥火交融—— 一人一窑,淬炼紫金万千光华

寻寻觅觅 开一家安放身心的陶艺店

记者 陈扬 虞金辉 梅静 邢昊臻 王巧玲

时光如梭、岁月变迁,陶泥芬芳依旧,于匠人指尖流转千年,淬炼万千光华,生生不息。

在西坞街道庙后周村,山翠扑帘、树阴流径,堆满紫金釉陶器的“邬陶工坊”里,藏着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釉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邬彬旭无数个与陶泥相伴的日夜——远离城市喧嚣,捏一团家乡的土,上一层乌亮的紫金釉,烧一窑热爱的陶器,这里不仅浓缩了祖辈窑火燃烧的岁月,还有当代青年向往的生活与归属。

西坞依山傍水,蕴藏丰富的陶土矿脉,曾出土大量珍贵的陶瓷器,千年窑火在此绵延不息。从小在西坞长大的邬彬旭对泥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父亲烧砖烧窑,母亲摔泥土坯,我的童年是在泥中度过的。”泥土的芬芳、温润的触感、自由延展的形态,都是邬彬旭童年最鲜活的记忆。偶尔烦恼时,捏团泥巴,便成了他排解情绪的出口。

或许是父母经历过手艺人的艰辛,就不希望孩子踏上同样的路。大学毕业后,邬彬旭离家在宁波经营了一家户外用具工厂,与童年中的“泥味”愈行愈远。而他的创业路,充满了焦虑和疲惫,每天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偶尔想再去捏捏泥巴,时间都被工作挤占,“那时,自由离我很远,整个人非常浮躁和拧巴。”

改变,发生在2015年的一个午后。那天,邬彬旭陪着年幼的女儿走进了一家陶艺店。一个多小时里,平时活泼好动的女儿沉浸在陶泥的世界里,邬彬旭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那些曾与泥土亲密的时光,于悄然间苏醒,他说:“泥巴仿佛有魔力一般,安抚了我所有焦虑不安的情绪。”

彼时的邬彬旭,正深陷工厂订单下滑、资金紧张的泥潭,妻子也因身体不适住院,他的生活和工作仿佛失去了根基。那一刻,邬彬旭决定让人生归零重整再出发,与妻女约定,“给我两年的学习时间,开一家陶艺店,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儿。”

那一年,邬彬旭毅然停止了工厂业务,收拾行囊,与妻女一同踏上了开往景德镇的列车,开启了拜师学艺之路。在这座千年瓷都,邬彬旭一待就是两年,从学徒做起,一点点学习泥料配比、釉料调配、拉坯修坯……一家三口沉浸在陶艺中,享受指尖上的疗愈。

大概是自小耳闻目染,叠加工艺美术专业的优势,让邬彬旭在陶艺学习中显现出了极高的天赋,通常师父一点拨,他便能融会贯通。找对适合自己的赛道,邬彬旭有种如鱼得水的快乐。

那时,邬彬旭在工坊里,通常一坐就是10余个小时。揉泥、拉坯,施釉、烧陶……白天学、晚上练,指甲缝里全是灰泥,掌心结出了厚茧,腰更是酸得直不起来。身体虽累,心却甘之如饴,他说:“我在双手沾泥中找回了自己,所谓自由与向往的生活,大抵就是这样吧。”

深受家乡陶文化熏陶的邬彬旭,2018年,学成返乡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庙后周村。眼前的景致,一如他记忆中的清幽治愈、遗世独立,尤其当了解到家乡有着丰富的紫金矿土时,心中的工作室便有了雏形,“我要做奉化少有人在做的工艺——紫金釉陶器。”

紫金釉,又名酱釉、缸釉,由于“紫中带金,金中夹紫”的独特釉色,在中国漫长的陶瓷器烧造史中独树一帜。紫金釉器具,以前在奉化百姓家中常能见到,由于紫金矿土具有较好的耐蚀性,通常被制成水缸、盐罐等,然而由于现代工业的冲击,该工艺逐渐凋零。

“在家乡做陶艺,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有对泥土的热爱,更多的是想守住家乡文化,邬彬旭说,“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不能断!”此后,他扎根庙后周村,建起“邬陶工坊”,一人一坊,守着窑炉,与家乡泥火为伴。

从了解紫金釉,到爱上紫金釉,邬彬旭一次次着迷于它的变幻莫测。“每一次配方与温度调整的背后,是上千个失败品的累积。”邬彬旭眼里的手艺活,没有捷径,更需要忘记时间——光是准备釉粉,邬彬旭就耐着性子等待了三年。紫金矿石经粉碎成矿粉,而后需要三年的自然沉淀,釉水与胎骨才能在时光中慢慢融合,形成质感上佳的紫金釉粉。

烧窑,邬彬旭又等了一年。“前期的开窑就像开盲盒。”同一块矿石、相同的配方,因窑内温度、湿度的些许差异,就可能烧出天差地别的成品。从练泥、拉坯、施釉到烧窑,经数小时的窑火淬炼,邬彬旭等来的经常是“全军覆没”——不是陶体开裂变形,就是釉层脱色斑驳。看着眼前一个个瑕疵品,邬彬旭的热情没有消减,反而愈发浓烈,“要把矿石当朋友,相处久了,自然就能摸到‘它们’的脾性。”

多年的守候和摸索,让邬彬旭与紫金矿有了“默契”,最新一批的紫金釉茶具成功开窑,釉面乌亮莹润、光可鉴人,当阳光透过茶水,在杯壁衍射后透出绚丽紫金。此刻,邬彬旭兑现了对妻女的承诺,也使家乡窑火的传承绵延不绝。

2023年,邬彬旭在工坊上架了第一批手工紫金釉茶具。邬彬旭的紫金釉陶器虽耗时久,却因紫金矿石的独特性以及手工艺加持,更显珍贵特别,也颇受市场青睐。让他更为欣喜的是,次年,他的紫金釉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非遗邂逅古村,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邬彬旭看来,当文化记忆找到物质载体,技艺传承获得现代表达,便能在守护乡愁的同时创造共富可能。

如今,走进庙后周村的“邬陶工坊”,墙边置物架上堆满了作品,数组亲子家庭在邬彬旭的指导下,埋头沉浸在陶泥的世界里……每逢节假日,便是邬彬旭最为忙碌的时刻,他化身为大大小小学员口中的“邬老师”。

“非遗的传承意义莫过于可见可感,让人人体验非遗,人人就是非遗传承人。”这是邬彬旭交出的传承答案。平时,他潜心守候一窑炉火,于方寸天地间打磨指尖工艺;节假日,工坊推出全年龄段陶艺研学班,以“非遗+体验”形式在体验者的心间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山水引客与文化圈粉的叠加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如今的“邬陶工坊”,已是颇具人气的网红打卡点,昔日的清幽古村也由此热闹起来。这样的变化,让邬彬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散落在奉化各地的非遗串珠成链,将庙后周村打造成“非遗村”,以多元的非遗文化赋能乡村发展。

2024年,邬彬旭应聘成为庙后周村乡村CEO,也因势找到了打开非遗村的“金钥匙”——打造非遗体验基地。借力村里“沉睡”资源,邬彬旭投入30余万元将废弃厂房整装一新,古色古香的非遗体验基地破土而出。在这里,邬彬旭与全区优秀非遗传承人合作,注入优质的非遗资源,同时联动村里共富工坊,开发非遗文旅产品,将非遗种子在乡村扎根繁衍,打开乡村文旅发展新场景。

如今,“非遗村”的概念正渐渐成为现实。今年4月25日,庙后周村迎来了人流如织的一天,紫金釉陶器、王妈汤圆、古砖瓦、阿国生煎、玻璃画……奉化众多非遗亮相非遗体验基地,带来了一场丰厚的非遗盛宴。“纵使非遗星星点点,也能抱团成火。我们希望落地12个非遗项目,目前已成功引入9个。”说起“非遗村”,邬彬旭目光如炬。

从一名手艺人到乡村振兴践行者的转变,邬彬旭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也看到了非遗在古村的无限可能,他憧憬,一张张奉化非遗名片在这片热土上生机勃勃,于岁月沉香中绵延千年、璀璨熠熠。

2025-06-20 寻寻觅觅 开一家安放身心的陶艺店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20325.html 1 3 泥火交融—— 一人一窑,淬炼紫金万千光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