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激荡热土,梦想扎根乡野。我区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青创客入乡扎根计划”,为怀揣理想的青年搭建逐梦舞台。无数青年创客奔赴而来,他们既是“新农人”、更是“兴农人”,以智慧解锁乡土密码,用创新点燃产业引擎,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人才振兴驱动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即日起,本报推出“青年入奉·筑梦乡野”专栏,聚焦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之路,以鲜活故事映照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以奋斗图景勾勒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让我们共同见证青春力量如何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凝聚共富先行的澎湃动能。
记者 郑连乔 王层裕
近日,在溪口镇东山村的东山禄房民宿里,徐娜、徐小风、董凤洁三位女掌柜围坐在一起,正为次日20多名上海游客的住宿安排反复斟酌。这样的临时碰头会,早已成为东山村民宿集群里最温暖的日常。
“小时候在山林间追萤火虫的场景一直留在记忆里,我想把这份美好分享给更多的人。”80后徐娜怎么也没想到,四年前的一个决定,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还让家乡溪口镇东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2021年,徐娜辞去幼师工作,决定返乡创业,将祖传的老屋改造成精品民宿。于是,她白天蹲守工地,夜晚伏案研究设计图,亲自挑选砌墙的青砖,庭院里鹅卵石拼花图案改了又改。如今,她的贰十九号民宿每到周末就一房难求。
民宿成功后,徐娜又敏锐地发现了商机,“一览咖啡馆”应运而生。透过全景玻璃窗,雪窦山云海翻涌似浪,慕名而来的游客捧着咖啡,在云端与山色对饮。咖啡馆外还设置了“妈妈摊位”,村里阿姨们晾晒的梅干菜、笋干,裹着山野的风,成了游客们争相购买的伴手礼。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乡村振兴需要更多人抱团取暖。”徐娜说。正是这份信念,让她在创业路上不再孤单。如今,她和70后徐小风、80后董凤洁并肩奋斗,全情投入到家乡建设中,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东山的“三朵金花”。
作为村里民宿业较早的一批“拓荒者”,徐小风扎根外婆的老宅,将炙热的心融入乡村振兴的热土。“东山的每间民宿都是独一份的风景。”她指着窗外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介绍,有的民宿藏着江南的婉约,有的主打亲子体验,有的则花团锦簇,还原田园的质朴。因为风格不一,民宿主理人选择共享客源,遇到百人团建,大家便默契地组成“接待联盟”,各展所长,让游客在差异中感受完整的乡村之美。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