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郑乃婷 卓博寅 通讯员 阮彬 葛梦园)“家里有闲置的轮椅和纸尿裤,放在这里或许能帮到有需要的人。”近日,锦屏街道奉中社区居民宋际芳推着轮椅来到“这厢有理·共享屋”,社区工作人员热情接过并进行登记。该“共享屋”本是闲置的核酸采样亭,经过社区改造,如今里面有轮椅、工具箱、婴儿车等物品,供邻里免费借用或置换。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让闲置资源重新“活”起来,更让社区居民的关系从“陌邻”变“睦邻”。
“此前有不少居民反映家里有小修小补的需求,但临时购买维修物品用一次两次就闲置了,不仅浪费,还占地方。”社区党委书记陈幼波介绍,之后社区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等方式,收集居民的意见与建议,最终决定将废弃的核酸采样亭改造成为“共享屋”,鼓励居民捐赠、置换闲置物品。
“共享屋”内划分为工具区、书籍区、生活用品区等功能区,方便居民快速寻找需要的物品。屋外张贴借用规则和置换信息,让居民能够有序借用。为筹措资源,社区通过电子屏、微信群、居民组长上门等方式广泛收集居民家中的闲置物品。捐赠物品的居民可获得社区积分,积分可用来兑换物品。此外,“共享屋”设立了“图书漂流角”,居民可带走喜欢的书,也可放入自己的旧书。“我家囡囡今年2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的物品也要一直更换,在社区设立的‘共享屋’里,和不同年龄段孩子进行物品交换,非常方便。”近日,甜甜外婆带着孩子来“共享屋”置换了玩具和故事书。
试运行一个月以来,“共享屋”的人气越来越旺,除了借还物品,居民们还经常在屋前聊天交流。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共同成立了“共享屋管理小组”,负责物品借用登记、置换登记等工作,还在“共享屋”门口提供政策宣传、法律咨询、紧急求助、纠纷调解等服务内容,小小的空间不仅成为了服务居民的“新阵地”、居民生活的“新空间”,也成为传播互助理念的“精神驿站”,实现了空间服务能级的最大化。
接下来,奉中社区将每月举办“闲置物品交换日”,鼓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同时,将定期盘点闲置物资,联合本地公益组织,将富余物资捐赠给更多有需要的群体。
图为居民把闲置物品送到“共享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