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特色区的征程中,奉化正用“千万工程”的金钥匙,打开缩小“三大差距”的密码锁,书写着城乡共融的新叙事。
即日起,本报推出“共富路上 ‘奉’楫争先”专栏,将聚焦产业升级的强劲动能、文化滋养的精神家园、民生优享的幸福底色等维度,全景呈现这片热土的探索与突破。这里记录的不仅是增长的数字,更是发展的温度:当都市繁华与田园诗意共生共荣,当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相互激荡,一幅具有奉化辨识度的共富画卷正徐徐展开。让我们共同探寻,奉化如何以独特的解题方式,为共同富裕的时代答卷提供生动的地方注脚。
记者 李婷婷
浙江六鼎之中,“神农鼎”是乡村振兴领域的最高荣誉。近日,奉化区连续4年蝉联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并首次问鼎“神农鼎·铜鼎”。
这份“双喜临门”的成绩单背后,是奉化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将“盆景”变“风景”的系统变革。这不仅是时间的沉淀,更是方法的突破:从党建联建的“红色引擎”到乡村CEO的“人才裂变”,从闲置资源的“全域唤醒”到经营理念的“深层重构”,从和美乡村的“沃土生金”到公共服务的“末梢疏通”,从基层治理的“经纬相成”到家园建设的“幸福加码”……一套组合拳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奉化解法”。
■党建领航:红色动能激发乡村新活力
在尚田街道,“尚山尚水”的生态底蕴与“福田福地”的发展愿景,正碰撞出新的火花。去年5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共富围炉会”在这里掀起变革浪潮——区、街道、村三级首次联动“张榜”,17个乡村振兴项目集中亮相,浙江云兴文旅集团等一批专业运营团队现场签约,拉开了奉化“组织搭台、产业唱戏、群众受益”的乡村振兴新序幕。
走进如今的鸣雁村,蓬勃的发展热浪扑面而来:“村巢CEO”全域运营站、“囍潮引力场”全景式婚创基地、“栖鸣小筑”民宿集群、可旋转太空舱露营基地、集“颜值担当”和“增收银行”于一身的50亩芍药种植基地等项目正抓紧实施。“预计今年能带动村民就业30人,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田海平十分期待党建联建给村庄带来“乘数效应”。
在奉化乡村振兴的叙事中,党建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象的生产力。
面对“捧着金饭碗找饭吃”的困境,我区以党建为针,以经营为线,巧手绘就乡村振兴蓝图——建立“比较优势、关键短板、项目谋划、意向帮扶”四维清单机制,对全区资源进行“CT式”扫描,精准锁定18万平方米农房、1.8万余亩山林地、1.5万余亩农田等“沉睡资产”,通过“党组织+经济合作社+农户”三级联动,将碎片化资源整合为可运营资产包,上演了一场“资源唤醒”的革命。截至目前,各镇(街道)已举办“以桃为媒、引凤来溪”等共富围炉会13场,实施林下仿野生灵芝栽培、稻虾共养基地等合作项目45个。
如果说“共富围炉会”激活了基层细胞,那么“乡村CEO”无疑引爆了人才红利。
身为宁波紫金釉陶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邬彬旭,在竞争上岗西坞街道庙后周村的乡村CEO后,把村里原来的破旧废弃仓库改造成古色古香的非遗研学基地,联动古砖瓦烧制、紫金釉陶器、汤圆制作3张非遗“金名片”,有机串联市集、美食、游玩等业态,打造“非遗主题村落”,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带动村民年增收200万元。
来自福建的陈琳琳,7年前对溪口镇栖霞坑村“一见钟情”,果断卖掉老家房、车,拉着发小和朋友一起到村里创业。正式挂帅成为“运营官”后,她将视角从运营好自家“一亩三分地”拓宽至整村发展,相继落地民宿、餐厅、美学工作室等新业态,引爆古村客流量,旺季时最多一天接待3000余人。有人气,何愁没钱赚?村里一间农家菜店铺,年营业额从3万元激增至近30万元。
以“人才出彩”成就“乡村精彩”。一年多来,全区13个签约运营的试点村成效显著:先后吸引65名专家进驻,累计落地项目37个,吸引资金83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平均年增收60万元,解决闲置劳动力就业1600余人次。奉化全链条“农创”服务新模式,更是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
当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奉化正在证明:最硬的党建,就是带着群众实实在在地挣钱。
■产业蝶变:全链升级撬动共富新支点
初夏时节,萧王庙街道云溪村的桃园里,青翠的枝叶间缀满硬币大小的果实,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再过月余,这里将迎来一年中最甜蜜的丰收季。“桃三代”骆雷鑫正穿梭在桃林间检查果品。12年前,他毅然放弃都市繁华生活,回到家乡投身“甜蜜事业”,借“互联网+”东风,开启“云端”新赛道,让每一颗水蜜桃都成为传递奉化特色的“美味使者”。去年,他不仅让自家水蜜桃实现了年销售额250万元的佳绩,更带动周边50户桃农增收150万元,“以前卖桃靠天吃饭,现在‘奉化桃’成了‘奉化IP’,这张‘金名片’愈发闪耀”。
作为“中国水蜜桃之乡”,奉化将这颗“致富果”培育成十亿元级“土特产”全产业链: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9%,衍生出桃胶、饮品、糕点、桃花酒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12亿元。而随着农产品加工科创园、水蜜桃文化博览园等项目建成投用,这条“甜蜜”产业链正加速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当然,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明星产业”单兵突进。面对资源禀赋不均的发展瓶颈,我区创新探索“飞地经济”模式——莼湖、尚田、萧王庙、江口、方桥、裘村、松岙7个镇街的69个相对薄弱村,通过镇街级强村公司平台,抱团投资舍辋净斗山小微产业园矿地综合利用项目。这套“国企提供项目担保+强村公司统筹资源+村集体按股分红”的方式,2024年为参与村平均增收11万元,让“弱村”也能分享产业红利。
在“二轮攀高”政策的推动下,这样的片区组团发展已成燎原之势——截至2024年年底,累计带动10个镇街116个行政村联动发展,推动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88.3%。今年的目标是:实现“二轮攀高”政策全覆盖,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95%以上。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