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下的追梦人

——记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陈妙金

记者 沈晓萍 王林威

通讯员 俞丹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会上,区农业技术服务总站副站长、区水蜜桃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陈妙金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代表广大“新农人”,站上了全国的领奖台。

初见陈妙金,很难将这位身材娇小,肤色略黑,眼里总含笑意的温婉女性与“农业科学家”的身份画上等号。然而正是这位女子,带领团队引进全球50余个优质桃种,建立起200余份桃种基因库,让奉化水蜜桃的甜蜜香飘四方。

是什么让这位从浙江大学果树学专业毕业的外乡人将人生坐标定位在奉化的桃林里?

“在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习期间,我接触了奉化水蜜桃育种研发项目,第一次尝到奉化水蜜桃的甜美。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想来这里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产出了与我家乡金华不一样的美味。这一来,竟有17年了。”2007年,陈妙金放弃了许多人眼中更好的发展机会,毅然投身奉化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开启了她与水蜜桃的逐梦之旅。

■育种梦:

十二年磨一剑,只为“桃”之新生

果树抗病能力弱,果实容易腐烂,货架期短,难以长途运输和长时间保存,市场竞争力每况愈下……当陈妙金刚刚踏入奉化这片土地时,水蜜桃产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多年的专业知识告诉我,育种是突破瓶颈的关键。”谈起这场育种路上的“马拉松”,陈妙金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一个新品种,从杂交、观测、对比,到成熟、中试、推广,至少得十二年,甚至更久。我依然记得第一次育种失败的场景。”

“那一年,所里试验基地场地有限,把一些新培育的小苗种植在了偏远不便管理的基地边角,后因技术人员操作失误,导致小苗全军覆没,无一成活。”陈妙金告诉记者,在那一刻,团队所有的心血化为虚有。

此后,她暗下决心:后代培育不仅要目标清晰,狠抓发芽率,同时要不断提升团队管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土地资源浪费。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不懈努力,陈妙金自主筛选出8个杂交优良单株,确定8个推广良种,4个水蜜桃新品种通过审定。同时,她进行了“湖景蜜露”“白丽”“玉露”“清水白桃”等15个杂交育种组合,持续为水蜜桃品种选育注入新活力。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桃林里的试验田换了一茬又一茬,陈妙金的笔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和观察记录。“要种出好桃子,品种是根本。育种,就像静待一朵花开,需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敢于直面风险。”陈妙金目光坚定,话语中满是对梦想的执着,“果树的种质资源就是产业升级的‘芯片’,只有掌握了它们,我们才能在市场上拥有话语权。”4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余篇国际国内专业论文,参与或主持1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科研领域的累累硕果,正是她育种梦想的有力注脚。

■助农梦:

扎根田埂,用技术结出产业“金果子”

品种改良之外,陈妙金还怀揣着一个朴素而坚定的梦想——让先进的种植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变成桃农手中实实在在的“金果子”。她带领技术团队,经过多年实践与总结,升级出一套“一轻二控三疏四防五套”的水蜜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不仅如此,她参与编制多项省市级地方标准,还将果实管理、整形修剪等技术整理成系列标准小册子,送到桃农手中。

4月的萧王庙街道林家村桃园里,桃树上小青果初现。陈妙金猫着腰穿行在桃树间,只见她捏着果柄轻轻一转,小青果便落入掌心。“这果子比旁边的小一圈,明显是坏的。”她熟练地掰开果子,里面的褐色果芯显露出来。陈妙金叮嘱桃农,目前正处于生理落果期,对于这样的小果,第一次疏果可以直接摘掉。

“在陈姐的指导下,现在我们家的桃子销售价格翻了一番!”提起陈妙金,85后“新农人”林东杰一脸崇拜。他于几年前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想通过线上渠道帮助家里卖桃,但桃子品质参差不齐,果实个头小、甜度低,销售数据惨淡。

“以前我父亲种的都是矮枝桃树,产量低,果子也长不大。”林东杰感慨道,“陈姐告诉我,采用长枝整形技术,不仅能让桃树通风透光更好,还能实现果实立体生长。”如今,他种出的桃子个头比以前大了一半有余,每到销售季便供不应求。

林东杰的经历,是陈妙金技术推广成效的生动写照。多年来,她践行“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推广模式,在10余个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与种植大户紧密合作。每年举办10余期培训,将“轻修剪技术”“绿色优质栽培法”等实用技术送到桃农“家门口”。

据统计,陈妙金累计推广水蜜桃新品种及标准化技术6万余亩,发放专用袋8.5亿只、专用肥6800吨,技术资料6500余套,带动多地规模化种植。

为了打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陈妙金还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服务网络,每年发送5000余条技术指导短信,在各大媒体平台发布10余篇应对极端天气的技术指南。只要农户一个电话,她和团队便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桃园,风雨无阻。

“这片新建示范园的自动灌溉系统,能让每株桃树喝上‘精准水’。”陈妙金蹲在研究所的示范园里,指着滴灌管道介绍着,这里为山地桃树管理提供了直观的技术参考,“未来,我们还要引入更多数字化技术,助力水蜜桃种植管理。”

■品牌梦:

守护金字招牌,让奉化水蜜桃香飘世界

在区水蜜桃研究所的成果展厅内,“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21块奖牌熠熠生辉,见证着奉化水蜜桃产业的华丽蜕变。墙上的“奉化水蜜桃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曲线图格外引人注目——从2013年的籍籍无名到2024年的15.33亿元,奉化水蜜桃连续8年稳居全国桃类品牌价值前列。而这背后,离不开陈妙金为实现品牌梦的不懈努力。

2019年7月,首届中国传统名桃产业发展高端研讨会在奉化成功举办。会上,奉化与河北深州、山东肥城、江苏无锡等产区共同成立中国传统名桃共同体,陈妙金担任共同体秘书长。这场与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各产区的深度交流合作,进一步擦亮了奉化水蜜桃这一“国字”招牌。

“过去桃子不好保存,运输损耗大,外地客户想吃上新鲜的奉化水蜜桃可不容易。”为了让这份美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陈妙金将“单层框采摘中转”“冷链包装”“成熟度把控”“保鲜技术”等多项果实减损关键技术应用到采摘、采后及运输环节,实现了每年800余吨奉化水蜜桃跨越千山万水,以标准化品质摆上香港、韩国、东南亚消费者的餐桌,成为“舌尖上的中国名片”。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一些投机者企图以次充好,从中牟利。“一些次果流入市场,砸的是几代桃农的心血!今天你以次充好,明天他鱼目混珠,最后毁掉的是奉化水蜜桃的信誉!”陈妙金坚定地说道。

为构筑长效保护机制,陈妙金推动浙江省首单地理标志保险理赔落地。2024年7月4日,区水蜜桃研究所收到了由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赔付的奉化水蜜桃地理商标被侵权损失保险理赔金1万元,开创了浙江省地理标志维权新范式。

陈妙金(左三)和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桃种栽培选育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陈妙金与奉化水蜜桃的故事,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缩影,更是创新引领发展的有力见证。十七年时光,陈妙金将自己化作一株桃树,将根系深深扎进科研的土壤,枝干高高托举起产业发展的希望。这份国家级荣誉,是对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最高赞誉,更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坚守梦想、守护“中国饭碗”的生动诠释。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像陈妙金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不可或缺。他们用知识和智慧,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古老的乡村迸发新活力。我们期待更多人才投身农业领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广袤田野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愿景早日实现。

2025-04-30 ——记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陈妙金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11377.html 1 3 桃林下的追梦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