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肥胖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严重健康隐患。数据显示,我国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达34.3%和16.4%,并呈逐年递增趋势。今年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2025年全民健康体重管理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体重管理作为年度重点健康工作之一。“国家喊你来减肥”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之后,如何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真正落地?如何让科学减重从口号变为生活日常?本期“民生会客厅”,我们邀请医疗专家、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居民代表,一起聊聊“减重那些事儿”。
主持人 郑连乔
本期嘉宾:
赵艳红 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主任
张洁吉 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张宁全 尚田中心小学校长
毛炳皓 尚田中心小学学生
陈先生 锦屏街道居敬小区居民
傅女士 岳林街道中山锦庭小区居民
主持人: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管理体重?
赵艳红:判断肥胖不能只看体重秤上的数字,还有许多“隐藏信号”需要警惕。在临床上,我们需要更多维度评判。BMI不是肥胖的唯一标准,还要看这个人的腰围,男性腰围如果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也可能是正常体重的代谢性肥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指征,比如有些人已经出现代谢紊乱,出现和肥胖相关的脂肪肝、糖尿病、肝功能异常等,这其实也是肥胖的表现。如果符合以下几种情况,建议市民尽快就医,如体重快速增加、体重持续增加、肚子越来越大、遗传性肥胖、代谢异常等。
傅女士:以前只知道称体重,后来咨询医生后才知道体重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在我和家人每月都会测腰围,孩子的BMI也会记录下来,给健康“记账”。
主持人:目前我们针对体重管理有没有正在实施的好办法?
赵艳红:为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开展的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并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相关要求,区人民医院于去年9月起每周日上午开设肥胖门诊,由内分泌科、营养科、运动医学科、针灸理疗科、心身医学科等多学科减重管理团队坐诊,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同时,医院还走进社区开展宣教活动,制作减肥视频,并通过媒体进行多方面宣传。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公众对体重管理的认识,也为不同类型的肥胖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服务。
张洁吉:为助力肥胖人群达成科学、安全且高效的减重目标,区中医医院一年前就开设了肥胖与代谢病门诊,针对不同“胖友”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运用中医减肥的三大法宝:中药、带脉拔罐、穴位埋线。医生先精准辨证,根据患者体质开具中药汤剂,以调和脾胃、化痰祛湿、理气消脂;再搭配腹部带脉拔罐,疏通经络、散寒除湿,促进气血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同时结合针灸穴位埋线,调节经络气血,多管齐下,实现健康减重。此外,减重治疗中,我们会为患者打造专属生活方案。精准测算理想体重,依此评估每日营养需求,定制营养食谱,细致教导食物热量计算。依体能选择快走、养生操等适合的运动项目,循序渐进增加强度,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还会督促规律作息,减少久坐,传授减压妙招,全方位助力健康减重。
张宁全:学校是“防胖”的战场之一。去年,尚田中心小学以“健康体重,快乐成长”为主题,组织全校34个班级开展沉浸式主题队会。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邀请医学专家举办讲座,以专业知识科普肥胖危害;学生们自编自演肥胖危害情景剧,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还有健康知识竞答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这一系列活动中,BMI指数、膳食金字塔等科学概念被巧妙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成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在饮食管理方面,学校依托专业营养师团队指导,推出“彩虹膳食计划”,精心搭配每日餐食,确保营养均衡。同时,学校开展“我的健康餐盘”设计大赛,充分发挥学生创意,共收集200余份创意菜品,其中10道获奖作品被纳入食堂周菜单。学校食堂还实时公示每餐热量等数据,让师生做到饮食健康心中有数,时刻提醒大家健康饮食。为了让学生“迈开腿”,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学校还举办校园运动吉尼斯大赛,设置1分钟跳绳、仰卧起坐等多个项目,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与。
主持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以来,有没有好的减重经验?
毛炳皓:如今,校园里随处可见大家运动的身影,运动氛围十分浓厚。学校还开展了合理膳食的主题减脂活动,让我知道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今年3月8日,我特意为妈妈做了一餐健康膳食,将健康理念传递到家庭。我参与的舞龙运动非常有活力,强健体魄。在训练中,我通过合理搭配营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补充体力,搭配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同时控制油脂摄入。舞龙与合理膳食相结合,不仅让我在舞台上舞得更灵动,还帮助我健康地控制体重。
陈先生:以前试过很多不健康的减肥方式,结果头晕乏力还反弹。现在才知道,减重关键是“吃对、动对、心态对”。我今年参加了区人民医院的减重管理项目,和其他14名居民加入第一期减重管理营。通过专业的营养指导和科学膳食,以及个性化的运动计划,经过3个月的坚持,减重了10余公斤,体脂率明显下降,一些身体指标都恢复了正常。我认为,减重贵在决心和坚持,为了健康,这些努力很值得。
傅女士:我的秘诀是“把运动变成生活仪式”。虽然工作比较忙,但现在每天早晚都会抽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运动。我家距离体育中心很近,跑步是雷打不动的固定项目。最初跑一圈就气喘吁吁,坚持一个月后,就十分轻松了。我认为,一定要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来坚持,让爱好支撑持续的热情。
主持人:推动“体重管理年”落地,还需要哪些支持?
赵艳红:希望更多社区能配备“健康管家”,比如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测体脂、讲饮食课,让老人和忙碌的上班族也能获得专业指导。
张宁全:建议家长和学校联动,比如每月举办“家庭健康日”,家长和孩子一起做运动、设计食谱,把“孩子在学校学健康,回家后家长拖后腿”的问题解决掉。
傅女士:希望在小区里多设一些“无器械运动角”,比如安装单杠、跳绳区,让锻炼更方便;超市也可以开辟“低卡食材专区”,标注食物的热量和营养成分。
主持人的话——
体重管理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需要医院“精准诊疗”、学校“从小扎根”、社区“营造场景”、家庭“协同参与”。当下,我区卫生健康部门正加快统筹各方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稳步推进体重管理工作。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积极探索体重管理制度,优化健康管理工作流程,确保体重管理工作落实落细。希望通过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大力宣传体重管理的重要意义、目标和内容,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居民关注健康体重,主动参与体重管理,促进成人肥胖率持续减缓,不断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期待未来我们能共建更有“烟火气”的健康生态,让每个人都能享受“轻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