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咸齑黄鱼汤,走不出的“鲜咸”乡愁

黄鱼之鲜, 是一方水土的馈赠

记者 赵雪雁 何腾涛 王红雨

一日三餐,烟火四季。食物往往浓缩了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记忆,“珍藏”着解读当地文化的“密码”。翻开奉化的美食目录,就是翻阅味蕾上的风土人情画卷。“鲜咸合一”,是奉化菜的灵魂风味。鲜,是“靠海吃海”的得天独厚;咸,是腌渍时光的智慧秘方。咸齑黄鱼汤是最能体现奉帮菜“鲜咸合一”的代表,亦是奉化十大碗之一。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位于浙江省东部的奉化,枕山拥海,紧邻象山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让奉化成为深得眷顾的“鲜味之城”。

清光绪年间《奉化县志》记载“莼湖、桐照、栖凤等地居民多以捕鱼为业”,特别提到桐照渔港是象山港北岸的重要渔村。每逢开渔,近千艘渔船冲向外海,一派“百舸入海,千帆竞发”的景象。奉化渔民以海为田、辛苦劳作,带回一网网新鲜的海产,让本地人的餐桌迎来一轮轮鲜味的狂欢。

时至今日,从主打海鲜“黄带鲳”,到红艳诱人的奉蚶,从膏满肉肥的梭子蟹,到令人欲罢不能的醉虾呛蟹……对于“透骨鲜”的讲究,奉化老饕们独步江湖。

“千鱼万鱼,不如黄鱼。”在琳琅满目的海鲜之中,大黄鱼依然是奉化人最为偏爱的食材。大黄鱼通体金黄,遍体密布细小金鳞,肉质紧实,乃鱼中翘楚。“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清朝诗人王莳蕙的诗句道出了大黄鱼的膏腴之美。本帮菜中,以大黄鱼入馔者繁多,咸齑大黄鱼、海鲜黄鱼羹、腐皮包黄鱼、黄鱼豆腐等不胜枚举。若是有客自远方来,一道以大黄鱼为主材烹饪的菜肴总是必不可少的。

每日清晨,宁波餐饮行业金牌厨师张加杰都会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市场里。“野生大黄鱼,形体瘦长匀称,鱼鳍可以盖到眼睛,眼睛锃亮。”在摆得满满当当的海鲜摊位前,张加杰以从业20多年的老辣眼力挑选着中意的大黄鱼。对挑嘴的食客来说,食材是烹饪的基石,新鲜的食材方能带来最原始的美味。

旧时,每逢东海渔汛,野生大黄鱼成群结队,条条肥硕,起网时,密密麻麻的鱼群如金色海浪翻腾。遗憾的是,由于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已是“一鱼难求”。近年来,随着海洋养殖产业的发展,大黄鱼产量持续攀升,才重新“游”回了百姓的餐桌。

奉化人爱吃咸,大概是刻在DNA里不变的味觉记忆。

咸蟹、咸鱼、咸冬瓜、咸泥螺……在一众“咸”字辈里,其貌不扬、质朴无华的咸齑,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长下饭”。谚语“三天不吃咸齑汤,脚骨有点酸汪汪”,道出了奉化人对咸齑的钟情与眷恋。

何为咸齑?外地人初到奉化,大概会一头雾水。

《说文解字》有云:“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齑。”就是说,“齑”是用醋、盐等调料拌和、切成细小的腌菜。咸齑,又称雪菜,还没腌制前叫雪里蕻。这株雪地里长出来的蔬菜,生命力旺盛,肆意又浪漫。

成熟的雪里蕻,茎秆粗壮,叶子挺括,微带辛辣,最宜腌制。对于家住大堰镇后畈村的王玲甩阿姨而言,尽管对雪里蕻的历史典故不甚了解,但每年初春时节,“蹃咸齑”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固定“节目”。

地里刚割来的雪里蕻择掉黄叶清洗,一株株放在院子外晾晒,待水分变少,用棕树叶将晒瘪的雪里蕻捆成一扎一扎,在缸底撒上一层厚实的粗盐。雪里蕻一扎扎码齐,菜根向上,菜叶向下,平铺两层,沿缸边四周向中间紧密排列。这时,按照传统做法,人们要脱掉鞋子光脚踩在菜上,然而,随着人们对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现如今大家都穿上清洗干净的高筒雨靴才入缸踩踏。“要踩雪里蕻的根头,踩实踩紧,踩出水为止。”王玲甩介绍着秘诀。撒盐、放菜、踩踏……“蹃咸齑”如同“嘣嚓嚓”的迪斯科,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动次打次”,这是专属于劳动与丰收的舞步。

通过“蹃”的舞步,雪里蕻茎叶内的营养成分开始渗析与转化,“时间的魔法”由此开始。随着缸里的雪里蕻越堆越高,再撒上几把封口盐,让盐分慢慢下渗,最后压上一块咸齑石头。经过月余,咸齑水漫过石头,雪里蕻渐渐褪去青涩,变得色泽黄亮,卤水在缸里吐着琥珀色的泡泡,满屋飘着咸香。

“有了咸齑,泡饭也能吃好几碗。”恰如王玲甩所言,咸齑,平价亲民,有滋有味,既可以单独作为一种食材,也是个百搭的“灵魂点缀”。咸齑鞭笋汤、咸齑茭白、咸齑炒蚕豆,和蔬菜搭,画龙点睛,吊出悠长滋味;咸齑江白虾、咸齑烤鲫鱼、咸齑炒螺蛳,和河鲜湖鲜搭,浑然天成,清淡和腴润交融;咸齑大黄鱼、咸齑马鲛鱼、咸齑炒乌贼,和海鲜搭,山海交响,成就金风玉露一相逢。

“海鲜得咸齑,如美人遇名士。”清代才子,同时也是“吃货”的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如此赞道。当咸中百搭,遇上鲜中代表,鲜咸合一“头牌”组合——咸齑黄鱼汤便诞生了。它是奉化十大碗之一,是宴客必备的门面菜、压轴菜。

“咸齑黄鱼汤有清汤、浓汤两种烹饪方式,海边渔民多用清汤做法,黄鱼清水下锅煮即可,保留原汁原味。”张加杰介绍道。浓汤做法则复杂些,先将大黄鱼清理内脏,去掉头顶俗称“癞头疾”的部分,用热锅冷油略微煎至两面金黄,倒入热水,加入预先切好的咸齑末、笋丝。咕咚咕咚间,大火熬出乳白色的浓稠汤头,此时,经过盐渍发酵的咸齑携带着谷氨酸,与大黄鱼的肌苷酸结合,并通过渗透压作用析出海鲜中的水分,产生了“鲜味相乘效应”。鲜咸相互渗透,待鱼肉自然脱骨时,地道的咸齑黄鱼汤便可出锅。

热气腾腾的咸齑黄鱼汤,要吃鱼,也要喝汤。色金黄的鱼肉呈现蒜瓣状,夹一块入嘴,滑嫩到入口即化;舀一碗乳白色的汤汁,鲜味已完全渗透到雪菜、鱼肉和汤之中,咸齑有鱼鲜,黄鱼含菜香,滋味醇厚,齿颊留香,从胃到心都无比熨帖,余韵延绵。

傅亚维离开奉化30年,最念念不忘的家乡味还是这一口“鲜咸合一”。上世纪80年代初,她的父亲在东门口老车站对面经营起一家个体餐馆,取名“兴隆饭店”。五香牛肉、糖醋排骨、咸齑黄鱼汤是餐馆的三道招牌菜,其中,讲究食材新鲜、原汁原味的咸齑黄鱼汤成为当时奉化人待客必点的压轴大菜,也是傅亚维记忆中关于家乡、关于父亲的独特滋味。

1995年,傅亚维去往上海,繁华的都市里商铺林立,天南地北口味交融,但一口正宗的家乡味却是难寻,不是鱼不新鲜,咸齑不对味。“奉化人走到天边,也要托人带新鲜黄鱼。”好在近些年网购逐渐便捷,她联系了桐照村的渔民购买“船头货”,店家总是贴心地随鱼附赠一小瓶咸齑。今年春节,傅亚维回到奉化,恰逢大黄鱼丰盈肥美之时,一道咸齑黄鱼汤在年夜饭里压轴登场,鲜咸交织的味道打开了记忆的开关,让傅亚维忍不住感慨:“外面吃的总不如家里入味。”

鲜,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咸,是辛勤汗水浸润而成。任凭时代浩浩荡荡,外来餐饮大肆冲击,但奉化人的“鲜咸合一”味蕾记忆始终未变。

咸齑黄鱼汤,是游子胃里的指南针,是添加了岁月与情感佐料的人生况味。

◀扫码看视频

2025-04-18 黄鱼之鲜, 是一方水土的馈赠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09591.html 1 3 一碗咸齑黄鱼汤,走不出的“鲜咸”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