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敲开“家门”到走进“心门”

微光“519”助残行动照亮残疾人“幸福路”

通讯员 胡斌莲

今年以来,区残联升级康复入村活动,推出“微光‘519’助残志愿服务康复入村行动”,以精准化、专业化、常态化服务,将康复希望送入残疾人家庭。这项由区残联牵头、多部门联动的民生工程,通过“政策咨询+入户服务+精准帮扶”全链条模式,为残疾人照亮通往美好生活的“幸福路”。

精准对接 破解乡村康复“最后一公里”难题

康复训练对残疾人身体功能恢复、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方面拥有诸多好处,能够显著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残疾人不仅可以恢复或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还能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此外,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残疾人的心理状态,提升其生理治疗的效果,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据统计,我区现有持证残疾人1.5万余人,其中,50%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家庭照护能力有限,许多残疾人难以获得持续有效的康复训练服务。区残联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目前,依然有很多农村残疾人存在“不知政策、不会申请、不敢出门”的三重困境。

“我们开展微光‘519’助残行动,旨在实现‘五个精准’,即政策咨询精准到人、康复需求精准摸排、服务措施精准落地、辅具适配精准匹配、就业帮扶精准对接。”区残联工作人员介绍,该行动通过持续构建全天候助残服务体系,惠及更多残疾人。

3月28日上午,在江口街道王溆浦村,残疾人王先生正在志愿者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以前要去城区做康复训练,来回折腾半天,现在有专家直接上门指导,真是方便多了。”王先生的感慨,道出了乡村残疾群体的共同心声。

据悉,每次微光“519”助残行动,区残联都会组织一支由康复医师、辅具适配师、社工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带着政策手册、评估工具,定期入村入户开展服务。在每一户残疾人家里,志愿服务队现场解答残疾人证办理、“两项补贴”申领、康复救助申请等政策。

开展服务期间,由康复科医生、治疗师组成的入户调查组,携带便携式评估设备开展上门服务,把专业资源“送上门、送到家”。治疗师为卧床的残疾人制定床边康复方案;针对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定期电话回访,持续跟踪了解训练效果。同时,辅具服务组根据残疾人实际情况,为残疾人进行辅具适配,尽可能实现“量体裁衣、精准适配”。此外,就业登记组带着企业用工信息册,与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面对面交流,助力残疾人就业。

“我们建立了残疾人‘一户一策’档案,档案涵盖残疾人基本信息、服务内容、后续跟进等12项指标,实现了服务全程可追溯。”区残联康复部工作人员表示,通过构建“区残联统筹+镇街残联执行+村社残协配合”的三级网络,确保服务全覆盖,每个镇街配备专职康复协调员,村社残协成员担任服务引导员。同时,组建包含康复医师、心理治疗师、辅具工程师的多学科团队,定期邀请省市专家开展巡回指导,提升服务专业性。

为确保效果,区残联还制定“周回访+月评估+季总结”制度。对重度残疾人实行“双周访”,对辅具适配者进行“月度效果评估”,形成服务分析报告,动态调整服务策略。

截至目前,区残联已走进3个镇街,现场服务残疾人67人,入户服务残疾人60人,相关政策精准对接67人,提供辅助服务23人28件。

2025-04-15 从敲开“家门”到走进“心门”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08807.html 1 3 微光“519”助残行动照亮残疾人“幸福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