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四明山麓,剡溪之畔。在奉化,文明不是“盆景”而是“风景”,是1277平方公里土地上随处可见的一隅,也是59万居民的共同追求。文明之笔,力透纸背。从弥勒圣坛到“云边小镇”,从“银发驿站”到“和乐人家”,从“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到“茗山智谷”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文明+”背后的多维赋能日益彰显。
在昨日召开的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推进“五奉·化人”文化工程动员部署会暨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以实施“奉魂”提优、“奉韵”提档、“奉遗”提质、“奉礼”提效、“奉艺”提升等工程为抓手,坚决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全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打造文化底蕴充分彰显的文明之区,为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融合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何为文明之区?需扣时代之问,在历史与时代的交响中锚定坐标。文明之区建设不仅是城市治理的系统工程,更是一场关乎发展能级跃升、民生福祉增进、文化根脉延续的深刻变革。奉化的文明密码深植于五六千年前的茗山后文化,流淌在近1300年的置县史长河中。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要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丰富资源,赋予这些文化基因以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擦亮城市文化的金名片。
何以文明之区?需应时代之声,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中破浪前行。文明的力量,在于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经过设区以来的发展,奉化在硬实力上正逐步向其他中心城区靠拢。面对“软实力滞后于硬实力”的发展痛点,奉化以“五奉·化人”工程为刃,聚焦打造“雪窦名山”文旅融合样板、“奉悦远来”文化交流样板、“欢喜四季”群文荟萃样板等“三大样板”,聚力劈开文明之区的新天地。
何求文明之区?需承时代之责,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同频中抵达新境。建设文明之区,就是要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持续激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建设文明之区,就是要聚焦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供给提质增效、直达基层,更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互促并进,确保共同富裕特色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建设文明之区,就是要立足宁波都市圈核心区定位,加快推动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观念、提升文明素养、振奋精神状态,不断涵养“开明开拓、和谐和乐、创新创造”的城市气质。
何往文明之区?需向时代之远,在本土与全球的融通中拓展边界。要广泛传播奉化声音,全面展示奉化山水风光、历史积淀和时代风貌,切实讲好“布袋和尚”“应梦名山”等奉化故事。抢抓世界佛教论坛海外“出圈”的契机,扎实推进“Fenghua Nice”对外传播品牌建设,培育“洋网红”队伍和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开展“海外博主旅拍雪窦名山”等传播活动,以文为媒不断提升奉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
从“何为”的扣问,到“何以”的破题,再到“何求”的作答、“何往”的展望,文明之区建设从不是“孤岛”,而是历史与时代的和鸣,城市与人民的共振。我们要在历史的纵深中寻找文明根脉,在时代浪潮中校准前行方向,在民生实践中凝聚共建力量,我们终将在这片奉化土地上,看见文明如四明山的新绿般生长,如剡溪的清流般奔涌,在民生的温度里,在时代的足印中,绽放成永不褪色的精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