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诗文 何腾涛
通讯员 周蔚娜
清明前夕,一场春雨将溪口的山野浸润得格外干净翠绿,溪口镇台联会“乡愁志愿服务队”队员冒着小雨,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黄鹤纪念园”墓园祭扫,向逝者鞠躬、献花,传递哀思,一旁的工作人员通过照片和视频记录,向远在他乡的台胞们传递现场情况和乡情。
“黄鹤纪念园”由台胞徐志钧于1995年主持建造,1931年,徐志钧出生在溪口上白村,20岁左右前往台湾,1991年首次返乡时,他看到家乡的变化很高兴,决定建一个墓园,他说他的根在这里。2023年,徐志钧逝世。目前,园中沉睡着徐志钧及他的十位宗亲眷属。由于徐志钧的其他亲友大多在台湾,住在上白村的台属王雅恩就担负起了每年清明节前来祭扫的任务。“徐志钧先生爱国爱乡,对上白村的敬老院、小学、老年协会都很关心,对家乡人可亲可爱,他在世时委托我每年来墓园扫墓。”王雅恩说。
3月以来,溪口镇台联会会长卢强仔细排摸了今年回乡祭祖的台胞人数,据他介绍,目前,溪口籍台胞有330户1320人,台属353户1059人,今年,有近20名台胞陆续于清明节前返乡祭祖,对于无法返乡的台胞,区台办组织区台联会、各基层台联会陆续做好“云祭扫”以及台属慰问工作。
在“云祭扫”队伍中,第三代台属姚晶晶、蒋成鑫等人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乡愁志愿服务队”的中坚力量。台属姚晶晶的祖先毛其文远在台湾,但她从小听着两岸故事长大。大学毕业后,姚晶晶毅然加入台联会组织,去年清明节,她参与了“云祭扫”活动,与远在台湾的毛其文后辈通过视频通话实时祭扫。“虽然相隔千里,但能通过视频看到家乡的亲人代为祭扫,心里一定能感受到特别的温暖。”姚晶晶说。台属蒋成鑫的父亲曾帮台胞找到失联30年的亲人。他跟随父亲参与祭扫,学习用视频记录扫墓时的每个细节。今年,他们独立带领团队,用年轻人的思想丰富“云祭扫”形式,直播祭扫过程、制作电子纪念册、录制家乡变化视频等,让台胞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此外,锦屏街道台联会、岳林街道台联会也分别完成了台胞的代祭扫委托。“锦屏街道目前有台胞742人,他们大多数人无法回乡祭祖。我们在区台办的带领下创新工作方式,主动对接台胞,了解他们的需求,代替他们完成祭祖思乡情愿。”锦屏街道台联会负责人表示。
2019年,溪口镇首次推出“云祭扫”服务。此后,全区12个镇(街道)台联会纷纷组织开展“云祭扫”服务,为无法返乡的台胞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连心桥”,深受台胞台属认可。据统计,“云祭扫”服务上线以来,奉化全区已完成代祭扫5000余处次,服务台胞台属50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