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邬怡灵 何腾涛 王红雨
奉化的春天,最让人垂涎欲滴的,莫过于一口软糯的青团、一块酥脆的煎麻糍。
宁波老话说:“清明麻糍立夏团”。麻糍方言谐音“呒事”,寓意平安无事。也因为麻糍两面撒上松花粉,内青外黄,相传吃了麻糍后,田里的稻苗就会碧绿青翠,稻谷就会粒粒绽、颗颗黄。
“滋——滋——”将锅中煎至焦黄的麻糍轻轻翻面,蒸腾的热气中,艾草与糯米交织的清香在厨房里弥漫。出锅后,撒上一层细细的白砂糖,趁热咬下一口,外皮香脆,内里软糯,拉丝的麻糍缠绕舌尖,让人齿颊生香。
又是一年清明时,细雨润万物,田野间的艾草已经长得郁郁葱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奉化人顺时而食,采撷嫩绿的艾草,洗净、蒸熟、揉入米粉,一道道时令点心便由此诞生。这几日,一打开家里的冰箱,一摞摞整齐码放的麻糍、一颗颗鸭蛋状的青团便映入眼帘,这些是奉化姆妈们不约而同备下的节日味道。
位于锦屏街道茗山路上的“阿娟点心铺”,是许多奉化人吃惯了的味道。这家小店在清明节前后卖青团、麻糍,在近20年的时光里,店面从路的东侧搬到了西侧,不变的是那口熟悉的“糯叽叽”。
麻糍一般呈方形,两面撒上松花,轻轻一咬,艾草香气便溢满口腔。除了麻糍,青团也是奉化人清明节常吃的点心,我们还管它叫“米鸭蛋”。米鸭蛋的馅料五花八门,最经典的是黑芝麻白糖,甜润细腻;最应时的是松花馅,醇香扑鼻;最受欢迎的则是咸菜笋丝,咸鲜入味。
阿娟姐,全名徐淑娟,今年66岁。她搡麻糍、做青团的手艺,从母亲那一辈传下来,现在传给了儿子儿媳,一家人在茗山路上开的这家点心铺,成了街坊邻里春日里离不开的味道。
凌晨3时,夜色尚浓,阿娟姐家里的灯已亮起,厨房里,蒸汽袅袅。阿娟姐的儿子裘林杰,今年39岁,已然接过了家里的手艺。在清明前后这一阵子最忙碌的时节,母子俩加上儿媳齐上阵——阿娟姐负责蒸熟艾草和糯米粉,裘林杰负责将食材混合的体力活,糯米粉和艾草一点点混匀,颜色碧绿透亮,每颗青团都能保持均匀细腻的口感。另一边,儿媳妇在案台熟练地调配馅料,三人忙碌有序,只为赶在天亮前将热腾腾的点心摆上柜台。“小时候,姆妈做青团,我就在旁边搭把手,帮着揉米粉、搓馅料。做着做着,这双手也就习惯了。”裘林杰回忆起儿时的点滴。
多年来,尽管物价翻了几番,店里青团的价格却只从1.5元涨到了2元。路过点心店时,选好喜欢的馅料,阿娟姐从还温热的青团里揪出一团,裹上满满的馅料,就能品尝到春日的滋味。
在莼湖街道吴家埠村的一条小巷深处,飘散着阵阵艾草香。69岁的宋海妙与72岁的吴忠南,在小巷深处的麻糍加工坊里,携手走过了30多个春秋。
“吱呀吱呀——”近日,机器的运转声在清晨6时准时响起,夫妻俩已经忙碌有一会儿了。宋海妙熟练地将提前浸泡好的糯米和粳米蒸熟,吴忠南将备好的艾草捶打出汁,与热腾腾的米粒搅拌均匀,调和好的米团和艾草被反复送入机器,慢慢流出温润细腻的生麻糍。
“这活以前全靠手搡,费力气,忙一天腰都直不起来。”宋海妙说,5年前他们改用机器搡麻糍,但依旧坚持手工调配比例,确保口感不变。吴忠南接过流动的生麻糍,轻轻放入另一台机器,一个个椭圆形的扁状麻糍被挤压出来,随履带传送到宋海妙手中。她熟练地粘上松花粉,待稍稍冷却,再用擀面杖压成型。这样的流程,他们每天重复上千次。“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能加工100斤米,大概能做1000只麻糍,那真是从早做到晚。”宋海妙说。
村民沈益飞每年都会在清明节前来定做麻糍,她说:“我已经连续五六年定他们家的麻糍了,又软又糯,吃一口就知道是他们家的手艺。”
忙碌了一上午,宋海妙轻轻拍了拍满是松花粉的围裙,看向不远处的吴忠南道:“你们看他,平常话也不讲的,一天做下来,全身都是松花粉。”30多年的光阴,这对恩爱的夫妻在这间小小的工坊里携手度过,靠着这份手艺撑起了一个家,他们家的清明味道,在莼湖街道各村口口相传。
在江口街道前横村,每到清明,75岁的周亚飞阿婆都会在家门口支起石臼,叫上儿子和邻居一起搡麻糍。“嘿哧,嘿哧——”石槌声声作响,搡出浓浓的邻里乡情。
周阿婆的青团手艺远近闻名。年轻时,她与丈夫一起经营点心铺,在清明时节售卖手工青团和麻糍。老伴去世后,她虽关了店铺,却仍坚持每年清明做青团,分送给街坊邻居,在一团团碧绿的点心里,怀念老伴,也温暖邻里。
做青团时,邻居们围坐在周阿婆家楼下,有人翻拌糯米,有人帮着揉团,热热闹闹,像是在办一场春日的喜宴。周阿婆家的石臼和石槌其他时间一直被闲置着,但到了清明,便是它们派上用场的时候。混合艾草和糯米需要两个人的默契配合,一人负责挥动石槌,另一人负责翻动青团,边打边翻。强壮的年轻人轮流挥舞着石槌,将青团搡得细腻柔滑,细心的姆妈们将咸菜笋丝肉末、黑芝麻白糖等馅料包进青团里,每一口都饱含着家的味道。
前横村妇联主席张伟琴感慨道:“以前清明节,周阿婆老俩口总是做好青团送给邻里。现在阿公走了,大家便帮阿婆一起做,将这份爱延续下去。”一颗颗青团摆满桌案,将前横村的邻里之情紧紧连在一起。
时至今日,家家户户依旧保留着清明前后搡麻糍、做青团的习俗,用双手搡出春天的滋味,也搡出了亲情和乡情,以及家门口最温暖的归属感。
清明至,艾草香。清明时节,回到艾草青青的山上,去怀念一下故去的人,和远离的故乡……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