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琼
通讯员 林盛吉 杨世军
今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四川省基层卫生和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工作培训会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作为其中的唯一县级代表,就其巩固健康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经验交流发言,标志着甘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迈入“快车道”。
这正是奉甘“组团式”帮扶在甘洛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奉化携手甘洛,在医疗、教育、产业等方面开展“组团式”帮扶,撬动县域发展动能。在两地倾力协作下,甘洛不仅补齐民生短板,还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医疗提质
从“跨县求医”到家门口“医靠”
今年春节期间,一封手写的感谢信温暖了甘洛县人民医院。90岁高龄的王先生和刘女士因肺部感染入院,最终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的精准治疗下康复出院。家属在感谢信中说:“自奉甘‘组团式’医疗帮扶开展以来,甘洛县人民医院多个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甘洛县当地百姓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很多疾病不用再去县外就医,就近便可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这也太方便了,开完单子马上就可以取药。”近日,在甘洛县人民医院,前来看病的李伟民惊讶于如今医院的变化,不仅窗明几净,各种现代化医用设备的投用更让甘洛县人民医院在硬件设施上能够比肩三甲医院。
自奉甘“组团式”医疗帮扶开展以来,甘洛县人民医院实现了“硬设施”智慧化和“软实力”便民化的双重提升。截至目前,两地“组团式”医疗帮扶累计推动甘洛县人民医院管理制度改革130余项,引入便携式心电图机、心电信息管理系统等设备,建成覆盖县域的“心电一张网”,实现基层心脑血管疾病早筛早诊。今年1月,甘洛县人民医院以急诊抢救成功率99.4%、床旁结算率超90%的成绩获评二星级智慧医院。
教育提效
从“师资薄弱”到“多项突破”
“如果没有‘奉化班’老师的指导,我肯定上不了线。”2023年,甘洛中学校学生木乃约热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创造了甘洛本土培养学子考上“清北”的历史。
2021年奉甘东西部协作伊始,我区便陆续选派教师走上甘洛县的讲台,涵盖幼儿园、中小学、职高等各学段。面对不健全的校园管理机制和学生“模糊不清”的未来,坚持“普高抓升学、职高促就业”,多措并举完善年级职责、竞聘上岗等管理制度,着力让教师队伍素质、学校教学质量全方位提升,为大山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育队伍。
如今,奉甘“组团式”教育帮扶通过“名师工作室+师徒结对”模式,重构甘洛教育生态。甘洛中学校校长、来自奉化的名师吴云威领衔的工作室开展学科交流20余场,推动“问题式”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教研创新;47对师徒结对传授教学方法。2024年的高考,甘洛中学校理科最高分639分,文科最高分612分,文科最高分首次突破600分大关,本科上线381人,上线率达到64.92%,较上一年同比上升11.23%,实现连续三年本科上线人数的大增长。
产业提能
从“零散粗放”到“乡村蝶变”
走进甘洛县乌史大桥镇,一幅幅乡村蝶变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大学学的是水产养殖,正好家门口有水产养殖项目,就来这里工作。”在甘洛奉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鲈鱼养殖园区,养殖能手木乃古打说,他每天负责喂鱼、检查水质和维护设备,月薪达5500元。据了解,该园区总投资3900万元,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800万元,已建成6组鲈鱼养殖生产车间,包含64口100立方米的高密度养殖池及相关配套设施。公司总经理庞新军自豪地介绍,园区每年可产出45万公斤鲈鱼,年产值约1600万元。此外,园区吸纳固定工人27名,其中包括6名脱贫户,为当地带来384.6万元的务工收入。
而在潘泽洛村,甘洛县晟森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蓝莓种植园区里,首批蓝莓已经挂满青涩果实。该蓝莓种植园区是2024年4月引进的规模化、现代化设施农业项目,项目自启动以来,累计创造本地劳务收入210余万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奉甘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截至目前,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4亿元,完成协作项目77个,引进15家企业到甘洛投资9.11亿元,援建产业园区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