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柯名娟
春耕时节,我区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发展,聚焦水稻全程机械化和丘陵山区农机推广两大重要方向,通过现场示范、技术指导、实操体验等形式,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3月连续举办两场专题现场会,不断发力破解传统农机应用难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丘陵山区机械化遭遇现实瓶颈
我区地貌构成大体为“六山—水三分田”。长期以来,传统大型农机受制于地形狭窄、地块零散、坡道崎岖等问题,普遍存在“进不了地、调不了头、展不开臂”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在薯类、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区,农户多依赖人力耕作,不仅劳动强度大,更面临生产成本攀升与劳动力短缺的双重压力。这一现状倒逼农业部门加快探索适配丘陵地形的机械化解决方案。
智能育秧技术提质增效
3月25日,在松岙镇民利农机专业合作社,30余名镇(街道)农机站长和种植大户见证了水稻机械化育秧的全流程演示。技术人员现场分解育秧流水线的五大核心工序:精准装盘、基质填充、智能洒水、精量播种、自动覆土。据区农机畜牧发展中心测算,该技术使原本需要七八名工人的工作量缩减至3人即可完成,人力成本直降50%以上,整体育秧效率提升40%。
“这套系统彻底解决了传统育秧时间紧、劳动强度大的难题。”现场农户在观摩后表示。为加速技术落地,我区目前已完成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新建6个标准化早稻后备秧育秧点,对种植户连片育秧面积达6亩以上,每个育秧点给予3万元的专项补贴,同时对采购育秧硬盘的农户实施4元/个的购置补助。
山地农机破解“下田难”困局
针对丘陵地貌特性,3月17日的山地农机推广会重点推出两类新装备:电动履带式旋耕机,采用轻量化设计,可在坡地灵活转向;小型马铃薯作业机,实现起垄播种一体化操作。目前,通过山地丘陵小型电动农机的推广,可将耕作成本降至0.6元/亩,较传统燃油机14元/亩的作业成本下降超95%,同时减少碳排放4公斤/亩。
“这些农机适应窄小田块,用电能还免去了柴油运输储存的麻烦。”一名种植户在试驾后表示。
政企协同构建服务新生态
区农机畜牧发展中心积极搭建技术对接平台,组织农机企业根据实地需求改进产品参数。这两场现场会都呈现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受益”的创新推广模式。“下一步将重点攻关山地运输、设施农业智能化等关键技术,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随着‘机器换人’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区正走出一条具有丘陵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区农业农村局农机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沈光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