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到一年春耕备耕时节。连日来,我区各地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春耕备耕,如火如荼地推进集约化育苗、冬春茬蔬菜生产及中药材种植等工作,奋力跑好春耕生产“第一棒”,为今年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记者 王璐 通讯员 蒋琰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黄金时期,位于西坞街道的宁波农商发展集团下属宁波农发公司投资建设的宁波市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西坞片)不负农时不负春,积极对接市场,开展蔬菜育苗工作,奏响春日农忙序曲。
踏入保供基地的种植大棚,湿润的泥土气息与清新的蔬菜香味扑鼻而来。棚内的菜心鲜嫩欲滴,迎来收获季。工作人员动作麻利、手法娴熟,将菜心收割下来,按照统一标准称重、打包、转运,这些新鲜蔬菜将在第一时间被销往各大超市,端上市民餐桌。
走进保供基地的另一座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育苗盘,嫩绿的菜心苗在温暖的棚内茁壮成长,放眼望去,生机勃勃。为确保每株菜苗都能获得充足营养,工作人员穿梭在育苗架之间,逐盘检查,仔细去除废苗。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为基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不仅显著提升了育苗质量,更有力地拉动了当地就业。基地的用工人员大多来自周边村庄,这些质朴勤劳的村民,放下手中传统的锄头,转身走进现代化蔬菜大棚,顺利实现身份转变,成为了专业的产业工人。据宁波奉化蔬菜保供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绮介绍,为抢抓农时,基地早在年前就启动了育苗工作。目前,辣椒、茄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70万株种苗正在茁壮成长中。陈绮表示:“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和作物经济价值,科学规划育苗品种和数量,确保提供优质种苗,助力农业增产增收。”可以说,基地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农业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村民们纷纷表示,在“家门口”就业让他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在种植方式上,基地部分棚区采用了沙培种植技术。沙培种植具有增产、节水、作物生长速度快及减少病害等显著优势,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基地的种苗繁育中心占地10亩,拥有696张苗床,年育苗量达 2300万株,是我区最大的集约化蔬菜育苗中心。该中心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全自动育苗流水线,从基质装填到浇水,全程自动化操作。此外,AGV智慧运输系统实现苗床自动循环运输,大幅提高了育苗效率和质量,为周边地区提供大量优质种苗。
下一步,基地在保障蔬菜供应的同时,将深度融合文旅产业。结合我区自然风光和农耕文化,打造集蔬菜种植、观光、休闲、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游客可以体验采摘乐趣,了解蔬菜生长知识,感受传统农耕文化。
“希望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吸引更多游客,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陈绮说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端稳端好绿水青山“金饭碗”,让绿水青山永续增值?近年来,我区以生态为笔,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全力绘好“林下+”这张“产业图”,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融合发展、产业发展与绿色防火相结合的新路子。眼下,奉化的绿色林地正逐渐变为“金色宝地”。
早春时节,走进浙贝母GAP种源供应基地莼湖基地,满目绿意,生机盎然。低头细看,遍地的草药在春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药香。眼下,正是莼湖基地浙贝母的出苗季节,工人们三五成群,穿梭于林地,忙碌的身影与绿树青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初春画卷。
浙贝母GAP种源供应基地莼湖基地作为我区林下经济发展的典范,近年来通过科学规划与生态种植,成功将中药材种植与林业资源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新路子。基地内种植的浙贝母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
这些中药材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浙贝母GAP种源供应基地已与磐安县建立种源供应收购合作关系,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融入”的推广模式。在宁波仙云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下,基地建设采用“六统一”规范模式,即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统一供应种子种苗、统一农资投入品、统一种植技术、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确保浙贝母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保障了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截至目前,浙贝母GAP种源供应基地建设面积已达340亩,为区域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磐安县的合作,进一步扩大种源供应基地规模,推动中药材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为筛选出适宜在我区种植的浙贝母优良种源,探索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区农业技术服务总站联合多家单位,启动“宁波市奉化区浙贝母适种性及栽培技术试验项目”。试验选用了当前主流的浙贝1号、浙贝2号、浙贝3号,以及正在选育的新品种浙贝4号,这些品种品质优、适应性强、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目前,试验地点分布在莼湖街道、西坞街道、萧王庙街道、尚田街道、溪口镇、大堰镇等6个不同生长条件的区域,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去年11月中旬之前,试种区域的中草药材全部完成种植,经过精心管理,目前长势良好,均已正常出苗。”区农业技术服务总站工作人员宋谢清告诉记者,此次试验结果将为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科学支撑。
2022年,我区中药材产值1379.65万元,产量265吨;2023年,中药材产值2233.53万元,同比增长61.9%,产量330吨,同比增长24.5%;2024年中药材产值7101.75万元,同比增长218%,产量934.73吨,同比增长183.2%。经过多年努力,我区林下经济实现重要突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23年,我区立项实施27个林下经济项目,涉及总投资额2260.59万元,目前所有项目基本建设完成;2024年,立项实施14个林下经济项目,涉及总投资额2016.33万元,全区林下经济面积达4550余亩。这些项目涵盖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旅游等多个领域,旨在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区已成功推广种植丹参、黑参、白芍、黄精、玉竹等中药材面积3000余亩。其中,黄精种植面积最大,占林下经济种植面积的一半,主要集中在溪口镇、松岙镇、裘村镇、莼湖街道等镇(街道)。“为进一步推动中草药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今年年底我们将建成一个中草药初加工基地。该基地的建成将形成一条从中草药种植、收获、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有效提升中草药的附加值,促进中草药种植产业进一步发展。”宋谢清表示。
林下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此,区农业农村局不断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林下经济提质增效。
在科技服务保障上,我区不断加强与农林业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搭建企业、大户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林下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建立覆盖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市场服务保障上,充分发挥行业联合会、国资农业平台作用,加快市场需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精准对接需求。积极对接各地农贸市场、商超等优质销售渠道,开展订单式生产,确保林下产品销路畅通。我区还将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拓展销售渠道,进一步提升林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在资金服务保障上,区农业农村局根据林下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台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配合金融部门创新金融支农产品,为林下经济主体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同时,区财政局将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林下经济发展,鼓励各镇(街道)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为林下经济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下一步,我区将积极推进林下经济发展,以林下经济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建设为发展方向,力争在5年内,实现全区累计新增林下经济生产面积10000亩以上,持续提升林下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
宁波市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西坞片)俯瞰图
育苗大棚
种植大棚内工作人员正在拣苗
浙贝母试验种植现场
农业专家现场指导浙贝母种植
◀浙贝母开花
▶莼湖街道袁岙村浙贝母试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