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包家辉
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紧紧抓住“耕地”这个根本,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投建运管融”一体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力绘就共同富裕好“丰”景。目前已完成耕地“非粮化”整治5.5万亩,其中粮功区面积3.38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7.43万亩,今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18.36万亩、1.58亿斤,超额完成市级任务。
坚持规划引领
推动农田高标准建设
画好一张图。制定出台《“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总体方案(2024—2027年)》,明确整治区块、年度任务、责任落实,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层层套合的农用地空间格局。
整好一片地。统一开挖渠沟、修整道路、平整土地,完成灌溉机埠泵站改造提升250座,改善和提升农田灌溉面积3.75万亩。全力推进整村、整组、整畈连片集中长期流转,5.16万亩“非粮化”整治耕地已统一流转到农业规模经营户,流转率达94%,新增有效种粮面积约3万亩。
建好一块田。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新建项目亩均建设投入从1900元提高到3000元以上,其中核心区块达5000元甚至10000元以上。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设施管护办法》,压紧压实管护责任,实现建成一亩、见效一亩、管好一亩。
坚持科技赋能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双强提效能。全省首创“1院+N所”农业产业科研体系,大力推广酵素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措施,耕地地力提升1—2个等级。全力打造“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农机合作社+农户”的农事服务助联体,建成省农事服务中心3个,获评省级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数智融合促增产。综合应用农情监测预警、生长环境监测、智慧绿色防控等智慧手段,推进建设“嵌入全域、数字赋能、智慧运营”的现代农场,建成数智化高标准农田5000亩,水稻单季亩产从980斤提升至1150斤,每亩节约成本200元。
坚持三产融合
推动农民高水平致富
规模化经营富农。持续放大规模化效应,引入星光等农业龙头企业,总投资约11.4亿元、面积4.4万亩的市战略蔬菜保供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4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带动农民就业200余人、人均增收1.5万余元。
农文旅融合富农。做热稻田经济、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引流业态,实现从卖大米到卖风景、卖体验、卖文化的价值蝶变。如依托“万亩方”打造的“稻生西坞·共富田园”景点,已累计接待游客106万人次,辐射带动周边村集体、农户增收超1000万元。
品牌化销售富农。率先在全市推行乡村CEO运营模式,通过产销对接、电商直播等渠道,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深挖“欢喜奉礼”系列品牌价值,助力稻米销售价实现翻番,引入的新品种番茄走进高端商超,售价是普通品种的5倍。
下步,我区将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每年补划粮功区2000亩以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奏响现代农业发展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