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急救网” 畅通“生命线”

我区持续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集中指挥系统调度 下好急救先手棋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哪里?”“患者是否有出血情况?”“请原地等待,暂时照顾好病人,急救车会从楼岩点开出!”……2024年11月25日上午9时,急促的报警铃在区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室响起,调度员蒋李接警,语速很快但亲切清晰。电话里,报警人称患者从高处不慎踩空坠落,意识不清,呼吸异常,蒋李一一记录信息。

120调度指挥室有3个调度席位,每个席位分管3台工作电脑显示器。在蒋李面前,左边一台显示器显示的是急救车的导航定位地图,可以定位到所有急救车所在位置,查看每辆急救车的运行轨迹;中间一台显示的是调度系统,用于录入和保存任务相关信息;右边一台显示的也是调度系统,用于派发急救任务、接受信息反馈。在蒋李的正前方,还有一块大的投屏,屏幕上呈现的是数字120+宁波智慧急救平台的可视化内容。在这块屏幕上,相关急救车辆信息、任务基本信息、视频实时监控、医疗设备数据等情况一目了然。确认好信息后,蒋李第一时间安排了最近的急救车前往报警地点。“这些数智化手段,帮助我们更好地预警创伤事件,做到急救信息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一屏指挥、一体化调度。”蒋李告诉记者。

接到任务后,智慧急救车从距离目的地最近的尚田街道楼岩急救点开出,很快到达了伤者所在的位置。邬博生、袁达、董幼娜3名急救人员快速赶到伤者身边,一边快速评估,一边安慰伤者。“患者有一过性晕厥,目前初步判断意识清,考虑其是高处坠落导致的颈部、腰椎等多处损伤,不排除有脑损伤的可能。”确定伤情后,急救人员相互配合,先给伤者上颈托、开通静脉通道、输液,再用铲式担架平稳地将伤者转运至轮式担架,将其安全送上急救车,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记者在这台最新的智慧急救车上看到,除了出车“标配”的1名随车医生、2名急救员,以及车载心电除颤监护仪、呼吸机等医疗急救设备,车上还配备了车载医护终端设备、无线对讲器、车载GPS、车载传感器等信息化设备,有助于及时上传、输送急救车出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做好监管。上车后,急救人员立即将伤者的生命体征、病情记录以及车辆预到达时间等信息传至接收医院,并通过手中的可视化设备,与院内医生沟通患者病情,方便医生第一时间掌握伤者的初步情况并作出判断。院内医护人员还可通过医院的预告知大屏获取急救信息,在医院预检分诊平台上,进行预挂号操作,并根据伤者情况快速制定抢救方案或做好术前准备,实现“无缝衔接”。

从“用耳听”转变为“用眼看”,从语音连线迭代为“面对面”指导,在智慧医疗新场景的助力下,患者“入院窗口”不断前移,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宝贵的急救黄金时间。

院前医疗急救是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从电话报警到“一键呼叫”,从语音指导到视频交互,从“创伤救治路途漫漫”到“呼叫即就诊”“上车即入院”“时间即生命”……近年来,我区全力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数智化改革,全链条打造多维度、跨场景立体急救体系,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挽救更多生命、减少更多伤残,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加码”。

位于尚田街道楼岩村的基层急救点面积不大,但区间设置合理,配备了院前医疗急救医护人员、驾驶员、急救车及相关抢救设备,与区急救中心信息互联互通。同其他急救站点一样,这里的急救人员实行24小时“备勤制”,急救点内的急救医生由尚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江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轮值。作为院前急救的重要一环,站点的建立不仅有效缩短了辖区急救半径,提升了急救响应速度,打通了生命急救“最后一公里”,更让周边村庄百姓的心里有了“医靠”。

“关于在楼岩村设急救点的事,我们周边几个村的村民都很欢迎,村里居住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子女在外上班,总有照顾不到的时候。”73岁的楼岩村村民汪兴恩激动地表示,原先没有设急救点时,急救车过来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等待过程令人焦急,如今急救点设在“家门口”,对住在周边的人来说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

“急救急救,急的是争分夺秒,救的是生死之间。”区急救中心副主任赵尚达介绍,2024年,我区聚焦山区与沿海偏远地区群众急救服务薄弱问题,补齐医疗急救短板,在原先全区6个急救点的基础上,又新增设了中医医院、大堰、楼岩、下陈、白杜、班溪、松岙等7个急救点。截至2024年10月22日,7个站点均按急救点建设标准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所有镇(街道)实现急救点全覆盖。各站点运行以来,共出车1000余次,全区平均反应时间从14分钟缩短至10.81分钟。

接下来,区急救中心将围绕“反应迅速、业务精湛、服务优质、保障有力”16个字,通过“拓、抓、精”来提升全区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其中,“拓”指的是拓业务、拓发展,“抓”指的是抓管理、抓规范、抓质控,“精”指的是精于专业,通过教、学、训以及全员业务技能比拼,提高一线人员的专业能力,通过一年打基础、两年促发展、三年创新高,提升全区院前医疗急救水平。

“时间即生命”

“呼叫即救治”

记者 王巧丽 虞金辉 何腾涛 通讯员 励耀 马碧幸

创伤救治小组Leader(主导者)通过急救车视频识别患者情况

患者上车后,急救人员将车辆位置信息同步至医院

“多亏你们抢救及时,太感谢了!”近日,来自莼湖街道的胡先生康复后来到区创伤中心,感谢医护人员的救命之恩。从股动脉断裂命悬一线到成功获救,医护人员在救治胡先生的过程中做到了保命又保腿。这场生命奇迹的背后,离不开我区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区创伤中心的高效运作。

时光回到2024年9月25日晚9时许,胡先生骑着电动自行车撞上了路旁的护栏。当时,整根护栏立柱从胡先生左侧大腿内侧根部刺入,比手机还大一圈的护栏盖板残留在其大腿内,雨水混着血水流了一地。接到报警后,急救车很快抵达现场。急救人员立即用纱布覆盖他的创口,加压止血包扎。

送医途中,急救人员用车载5G终端把胡先生的伤情信息上传至区人民医院,院内医生通过实时对讲、车内视频等手段与急救员沟通,识别到患者存在股动脉断裂风险,立即依托远程会诊,对胡先生进行开通静脉通道、给予补液抗休克等对症处理,并提前召集院内各专科专家,在伤者入院时,避免搬运等可能引起血管副损伤,并迅速开展有效救治。入院20分钟内完善影像学评估,40分钟内将患者推入手术室……这样的速度在全国创伤中心的救治速度中处于领先水平。

对创伤患者来说,在“黄金一小时”内得到迅速、规范、高效的救治,是在与死神赛跑,与时间抢生命。股动脉断裂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一旦断裂,失血迅速,死亡率非常高,像胡先生这样得到较好治疗结果的情况比较少见。

据了解,区创伤中心于2017年创建并落地于区人民医院,同年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2024年8月,通过浙江省急诊质控中心县域创伤中心标准化建设现场的认证与验收,临床相关专科人员均获得中国创伤救治培训结业证书。该中心重点培养了10名经验丰富的创伤救治Leader(主导者),摸索出了在创伤救治小组Leader领导下的创伤救治小组模式,在改善创伤救治水平、缩短创伤抢救急诊室滞留时间、提高创伤抢救成功率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创伤中心的救治与传统救治有什么区别?对此,区创伤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凯介绍,与传统分科救治相比,创伤中心可以快速、高效、一体化运转。以救治胡先生为例,如果采取传统的分科救治,急诊医生需要边检查边“摇人”,相关专科医生轮流诊治,很可能还要做补充检查,需要较长时间。现在,改由医生等待患者到来,在稳定其生命体征的同时进行检查,并由各科专家会诊,最大程度减少其在急诊滞留的时间。面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分科救治的模式很难给患者提供最佳治疗,创伤中心的一体化综合救治模式由Leader居中指挥,可以快速作出最终决策,为患者赢得宝贵的黄金急救时间,有利于争取到更好的预后。

2024年,区创伤中心接诊进入急诊抢救室的患者达1053例,其中,严重创伤评分指数≥16分的患者126例,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超过97.75%。2024年启用严重创伤多学科救治模式后,急诊滞留时间由2023年的平均105分钟缩短到72分钟。

创伤救治小组为患者实行床旁超声检查

“上车即入院”

创伤救治小组召集专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多科会诊

区创伤中心于2017年创建并落地于区人民医院

区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室接线员根据突发创伤事件调度急救车

急救人员通过可视化设备与院内医生沟通患者情况

2025-01-14 集中指挥系统调度 下好急救先手棋 织密“急救网” 畅通“生命线”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95046.html 1 3 我区持续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