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巧丽
通讯员 黄加杰
走进西坞街道金峨村,绿树掩映、古桥流水、道路畅通。“山上绿色银行,山下别墅成行”,山寺村同名,党政民同心,一派悠悠然的乡村共富图景。很难想象,这曾经是个发展落后的村子,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精彩“蝶变”的“孵化师”,正是金峨村原党支部书记周康健。
周康健曾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1993年,在当时白杜乡领导的动员下,他放弃自己正办得红火的纺织厂,决心回到金峨村担任村主任。彼时衰微的小村落让他意识到,想要发展,不仅得让村民的“钱袋子”先鼓起来,还得让村子持续地散发活力和魅力,让城市里的人们想来、爱来。随后,在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的31年时间里,平道路、拉电线、挖山塘、修水库、翻民居、建民宿、引企业、纳人才……周康健从长计议、谋定后动、步步扎实,渐渐地让“山穷水直地薄”的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而发展产业,方向须对路。周康健深知,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必须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二十几年前,村里零星的土地上种植着水稻和番薯,因为土壤贫瘠,收成并不算好,继续种粮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要想把日子过好,必须带领村民找到合适的经济作物。周康健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耐心细致的实地考察,当机立断:带领村民种花木。
在村民大会上,周康健积极动员大家大力发展花木经济。为了打消部分村民的顾虑,他率先投入30余万元,带领金峨村的村干部和少数村民先种起了桂花和茶花,第二年就净赚50万元。看到“先吃螃蟹”的人富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加入。2016年,金峨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原本的贫困村终于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尽管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可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对此,周康健一边动员大家去外面闯市场,承诺外出开店摆摊的村民,每个摊位每年补贴3000元,如果需要小额贷款,可由村委会出面为村民做担保;一边掏出10万元,作为村里的股本,其他花农自愿入股,成立村集体控股花木公司,成功构建“市场+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营销模式,走上精细化经营之路。而当花木经济风生水起时,周康健却悄然退出了所有股份。
村子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村民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颇具危机意识的周康健时刻关注着市场变化,叮嘱村民务必要“两条腿走路”,守好传统花木产业的同时,寻找新的发展契机。“2009年起,村里开始对500亩山林进行林相改造,栽种3万株‘彩色’苗木,修建5公里的金峨山旅游步道,后又贯通了金峨山6.2公里的公路,在2016年推出杜鹃花节,旅游产业明显带来了人气。”周康健说,“每年春来时,金峨山上杜鹃开满坡、游人如织,游客从观花到买花、从吃饭到住宿,给村里带来了新的商机。2024年,村里接待游客超26万人次。”
“一个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新农村,必然是生产发展、生态优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宜居之地。”周康健表示,自己一直有个“金峨梦”,希望金峨村能闯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路”。2001年起,周康健带领村班子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拆旧建新,退宅还耕,使原本分散的6个自然村得到充分融合。2009年起,金峨村分四批建起了新房300余套,其中,别墅240余套,套房80余套。全村410余户村民,超过三分之二乔迁新居。此外,村里还开展了截污纳管工程和水电燃气物业设施现代化改造,启动森林公园建设,规划建设以百姓生活区、休闲旅游区、公共服务区和金峨生态植物园等集生活、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三区一园”新格局,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幸福指数。
“金峨文化中心才刚刚启幕”“还有几户人家需要迁入新居”……即将卸任金峨村党支部书记的周康健手指着笔记本,谈到正在完成的几个事项,又陷入了沉思。笔记本的纸张早已泛黄,同窗外的银杏一样,耐心见证着金峨村的发展。31年里,周康健带领的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小支部,大服务”理念,推行“锋领五事诀”,要求全村党员“干好本职事、做好身边事、管好家庭事、参与公益事、完成组织事”。他表示,村班子成员一定要会谋划、会奉献、会实干,才能挑起乡村振兴的担子,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与尊重。正是有了党员干部冲在前,起着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金峨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谈及未来,周康健希望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能继续当好“领头雁”、做好“当家人”,让金峨村的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如今的金峨村,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这里是一幅以绿兴村、以旅强村、以文厚村的乡村振兴和美画卷,更是周康健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交上的一份亮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