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诗文 何腾涛
通讯员 王彦力
她本是在外闯荡的游子,因始终心系着生养她的村庄,回到家乡研发包装本地农产品,带着村民共同致富;作为儿媳,她深知公公创业的不易和“阿国生煎”品牌的珍贵,决心传承这份美味,让更多人品尝……在奉化,山间田头正发生着一个个温暖人心、充满希望的女性共富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用她们的美丽、智慧和爱心,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画卷。
爆改农村小院
打造山间“共富工坊”
55岁的江杏飞,是土生土长的萧王庙街道棠岙村人,在外闯荡多年,却始终心系家乡。“咱村这么好,不能让这些房子就这么闲着。”江杏飞望着村里闲置的老房子,心里总琢磨着如何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2022年,她下定决心回到家乡,租下了近千平方米的闲置老房子,带领村民建起“江阿婆”共富工坊,开启创业之路。
江杏飞深知,要让村子富起来,就得有特色。奉化的农产品丰富多样,她把目光投向了桃胶、竹笋、芋艿等本地特产。“这些可都是宝贝,我们好好琢磨怎么把它们变成美味佳肴。”江杏飞信心满满地说。奉化盛产水蜜桃,但桃胶的经济效益一直不高,江杏飞便研究桃胶炖奶的保鲜做法,使其储存时间更久、更美味;棠岙村三面环山,竹林密布,盛产雷笋,她便将雷笋制作成一罐罐油焖笋;芋艿大丰收,她便将芋艿做成麻薯点心,煎至外酥里嫩,甜而不腻,深受游客喜爱。
江杏飞打造的“江阿婆”共富工坊,让这些特色美食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她组织村民加工制作,统一包装销售。“以前,这些东西在村里都不值钱,现在经过加工,价格提高了不少,大家的收入也增加了。”村民王大娘高兴地说,芋艿丰收时,她通过处理收购的芋艿,一天也有百来元的收入。
今年国庆,江杏飞筹备的“棠云栖江·共享小院”向游客开放。小院里竹制桌椅整齐摆放,特色农副产品展示区吸人眼球,供游客休息、品尝和购买。与此同时,江杏飞计划着在小院外设立共享自行车服务站点,使游客可以骑着自行车游览整个村子。接下来,她还准备推出各类农事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到挖笋、摘芋艿的乐趣。“我就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村,喜欢我们村,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江杏飞说。
接班生煎制作
留住老底子“烟火气”
近日,在萧王庙街道云溪村“桃食惠”美食培训中心,“阿国生煎”的创始人汪志国和儿媳周红组织村民学习制作生煎。汪志国烧旺柴火,熟练地将村民制作的生煎放入平底锅中,反复淋上凉水,撒上葱花和芝麻。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生煎就出锅了。大家迫不及待咬上一口,汤汁瞬间在口中散开,肉香、油香、葱香、芝麻香混合在一起。“这生煎,味道太正宗了,我吃了几十年都吃不腻。”现场有人直呼。
63岁的汪志国,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制作生煎时,动作迅速而果断,干练非常。“跟生煎打了半辈子交道,希望这口味道能被更多人品尝。”汪志国年龄渐长,但他的梦想依然在延续。2011年,汪志国的儿子汪仕杰辞去在外的工作,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经营“阿国生煎”,将店铺在宁波市内扩展至8家。儿媳周红也积极参与其中,2023年,周红加入萧王庙街道妇联发起的“桃食惠”巾帼公益服务中心,成为“桃食惠”美食培训中心的主理人,将公公多年潜心研究的生煎制作秘籍免费传授给大家。“咱这生煎的手艺,不能自己藏着,要让更多的人学会,一起赚钱。”汪志国坚定地说。
在他们的帮助下,部分村民开起了自己的生煎店。“以前我在村里经营一家早餐店,卖油条、包子、豆浆,生意马马虎虎,现在学会了做生煎,不少人慕名而来点名吃生煎,收入比以前多了一些。”萧王庙街道后竺村村民汪阿姨高兴地说。
“阿国生煎”作为宁波老字号、奉化非遗,周红希望公公的这份老底子味道能一直传承下去。“这是阿拉宁波的味道,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一起留住这份记忆中的烟火气。”周红说。
汇集各方力量
助力本地农产品“出圈”
2023年10月,萧王庙街道妇联联合当地20个村妇联、10家共富工坊、20余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高校妇联,共同组建了“桃食惠”巾帼公益服务中心。在助力产业发展方面,“桃食惠”平台以项目化运作为抓手,推动一系列共富项目实施。平台在棠岙村、滕头村设立了助农服务点,开设“桃食惠萃”共富直播间,开展直播带货活动80余场,带动农产品销售100余万元。
同时,借助“江阿婆”巾帼共富工坊,百余名农村妇女致力于制作非遗美食,实现了统一收购、包装及营销,帮助农民销售产品,年销售额达120余万元。
在奉化,像“江阿婆”共富工坊这样的巾帼共富工坊共有94家。今年以来,区妇联深化巾帼共富工坊品牌化建设、特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开展了‘联坊合作’,推进‘巾帼云创’行动,推出七彩巧妇直播50场,举办了‘妈妈的味道’七彩巧妇乡创集市活动14场,累计助力村民增收20余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巾帼共富工坊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共同推动乡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贡献更多巾帼力量。”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