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锦溢
通讯员 蒋琰
眼下,在莼湖街道后琅村的高标准农田中,农户们正热火朝天地抢收连作晚稻,隆隆的农机轰鸣声引来成群的白鹭,盘旋在农机周围觅食,白鹭、农机、农民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种粮大户谢洲波感慨道:“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量实现了显著提升,每亩水稻年产量比之前增加了80多公斤。”
粮田变良田
化零为整显成效
走进西坞街道庙后周村,放眼望去,田成片、渠相通、路相连,往日的“零散田”“巴掌田”已经变成了一片片高标准农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必要手段。”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董静勇对记者说。自2021年以来,我区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田间道路升级改造、灌溉与排水设施完善、“小并大、短变长、弯取直”等外科手术式的精准土地整治方法,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此同时,我区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沟渠的构建相结合,并引入了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逐步推广农田生态化管理模式。截至目前,我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7.43万亩,并通过多种形式集中流转耕地5万余亩。在“非粮化”整治后,各镇(街道)、各行政村向当地农业经营主体抛出“橄榄枝”,在引入规模经营主体、出台补助奖励政策等方式下,全区粮油规模经营户数量从整治前的250户增加到近300户。
“以前种地是靠天吃饭,现在土地流转出去,收入稳定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西坞街道四维村村民邬松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2022年开始,他就将自家3.72亩的土地以每亩95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平时还能到流转出去的农田打打零工,“一份地”赚“两份钱”。
据了解,2021年全区粮食种植总面积达15.5万亩、总产量1.26亿斤,在“整治—提升—流转—经营”一系列组合拳下,2024年全区粮食种植总面积达18.36万亩、预计总产量1.58亿斤,粮食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夯实。
农田科技化
智慧农业显威力
正值冬种时节,西坞街道种粮大户邬江浩熟练地操作起植保无人机升空,小麦种子均匀地被播撒在农田中,一天时间一百亩地便能播种完毕。农田边,一座座现代化水泵房矗立,邬江浩打开水阀,不一会儿,汩汩水流从管道喷涌而出,顺着硬化沟渠流向农田。
随着永久基本农田的逐步建成,邬江浩的农田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从播种、施肥到收割,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纷纷上阵,农业生产搭上了科技发展的高速列车。“以前地块小、路窄,种地基本靠人工。现在我只需站在田埂边,动动手就能完成播种和灌溉,种地轻松多了。”如今,邬江浩切实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种植成本减少了800元/亩,水稻耕种收割效率提升了30%,植保施肥效率提升了300%。
“非粮化”整治后,连片的农田让社会化农事服务、大型农业项目有了发展土壤。“我区引入区农商集团、星光农业等多家新型企业投资农业生产,因地制宜配套建设农事服务中心、粮油种植基地、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等多个项目,极大丰富了农业生产结构。”董静勇表示。
走进江口街道“剡水田园”数字化智能农业种植基地,大棚内的LED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水肥、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关键生长要素信息。棚外的稻田中,通过手机轻轻一点,无人拖拉机即刻启动耕地作业。智慧管理模式让农业生产实现了省水、节肥、增产和节能的多重效益,更推动了农业产业向“智”造与“质”造双重飞跃。
一产连三产
农文旅融合发展
今年11月,在西坞街道万亩方的广袤稻田间,一列麦田火车悠然横卧。正值西坞“周日市集”上线,来自23个行政村的村民们带来了各式美食,现场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在这里,低头可嗅稻香芬芳,抬头可见白鹭翱翔,乡村独有的那份“松弛感”与“慢生活”,为游客们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心灵慰藉”。
每逢假期,这片稻田便成为人流如织的热门打卡点,亲子游、研学旅行等主题旅游产品尤为抢手,也让附近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村民们纷纷利用“网红效应”,制作各类地道非遗美食,在家门口当起了小老板。庙后周村的村民周鹏自豪地表示:“我们夏天卖木莲冻,清凉解暑;冬天则推出黄耐糕、桃胶奶等暖胃小吃,一天的收入可达2000元。”
乡土与时尚相结合,乡村的“流量”也不断变成“留量”,助力乡村焕发新活力。今年以来,西坞街道万亩方累计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带动周边村集体、农户增收超1000万元。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下,“稻田”变“景区”,“种田”成“用田”,“寸土”生“寸金”,稻田“丰”光成为创意文旅的“流量密码”,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景”上添花。
奉化区数智农业产业园农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