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树立、宣传、践行新时代家庭观,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家庭典范,围绕共建“我们的家园”这一行动目标,今年,区妇联在全区范围启动寻找“和乐人家”活动。
此次活动依据“德”“廉”“爱”“安”“勤”五项核心标准,旨在发掘表现卓越、事迹感人、广受群众赞誉并具备示范引领作用的家庭。经过家庭自荐、组织推荐,寻找到1000户符合条件的家庭,其中,每项指标均有200户家庭代表。现从全区12个镇(街道)择优选出“和乐人家”典范家庭,开设专版,分两期进行展示,讲述他们动人的家庭故事。
记者 康诗文
在西坞街道孔峙村,蒋国良一家与陈阿大一家的故事温暖人心。中年男子陈阿大,智力三级残疾,与一对同样智力受限的双胞胎儿子相依为命。妻子早逝后,这个家庭几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唯一的依靠是每月微薄的低保补贴。
2015年,洪水来袭,陈阿大的房屋在雨水中受损严重,正当一家人手足无措时,蒋国良不顾安危,用自家小船将陈阿大一家安全转移,并帮助他们重建家园,砖瓦、木料甚至一日三餐都是蒋国良一家和村民们凑的。
原来,早在1970年,蒋国良和陈阿大就因同属一个生产小队结缘。蒋国良被推举为小队长后,给予陈阿大夫妻劳动强度低的任务,并时常在生活上提供帮助。分田到户后,蒋国良手把手教陈阿大做农活,家里有好吃的也不忘送一些给陈阿大。陈阿大没钱时,蒋国良会递上几张10元纸币,之所以细心准备小额纸币,是为了防止陈阿大被骗,造成较大损失。2015年,陈阿大手臂骨折,蒋国良带他去医院治疗并垫付医药费,最终与自己的弟弟妹妹分摊了费用。
如今,陈阿大一家虽然仍面临生活挑战,但不再孤单,因为蒋国良一家和整个村庄的爱为他们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蒋国良表示,以前照顾陈阿大是源于责任心,时间长了变成习惯,他认为民间力量多参与照顾有需要的人,政府负担可以轻些,这样就能有更多人得到帮助。
记者 康诗文
在裘村镇陶坑村,王红家庭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军人世家,共有26口人,其中包括多名军人。王红的父母曾跟随王震将军前往新疆,在他的影响下,将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建设,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之所以温馨和睦,王红总结出一条经验,是因为他们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王红家庭十分注重勤俭家风,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子女升学时,王红夫妇选择低调庆祝,将钱款用于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赢得村里赞誉。在教育孩子上,王红夫妇注重引导,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王红家庭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在扶贫帮困、抗灾救灾之处,总有他们的身影。在王红夫妇的影响下,他们的儿女也懂得关爱他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王红的母亲常年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展现了老党员的高尚品德。
夫妻关系是王红家庭的核心,王红夫妇相互尊重、支持,共同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王红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丈夫则在工作上勤奋努力,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同时,他们注重与家人之间的沟通,遇到家庭问题积极共同解决。
王红认为,弘扬家风、传承美德是每个人的责任,人生最不能等的三件事便是孝、爱、善。在王红家庭的带动下,邻居争相学习榜样,村里形成了良好风气。
记者 毛超峥
彭永君是萧王庙街道后竺村的专职网格员,也是一名来自湖南娄底的外来媳妇。嫁到后竺村16年,她勤劳勤奋、开朗豁达、以诚待人,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在异乡找到了归属感。
2008年,彭永君与从事运输工作的胡铿结婚。为了让妻子尽快融入奉化生活,胡铿常带她外出游玩,很快,彭永君学会了奉化方言。胡铿的父母也对彭永君包容有加,耐心解释两地风俗差异,家庭关系和谐。2009年,彭永君的大女儿出生,由公婆悉心照料,两代人相互尊重理解。2018年,小儿子降生,彭永君夫妇分工明确,彭永君主抓教育,胡铿负责后勤。
彭永君家庭言传身教的淳朴家风对孩子形成了积极影响。婆婆车祸卧床期间,彭永君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和家人轮流照顾婆婆,其言行被孩子深深记住。孩子们心中记挂着爷爷奶奶,时常联系问候,分享趣事。
2021年起,彭永君担任专职网格员,工作繁忙,对此家人默默支持。她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大家的需求与困难,同时特别关注困境儿童、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全力给予帮助。有一名困境儿童是彭永君心中的“牵挂”,她常常上门走访,帮助其解决生活和心理问题。
彭永君表示,自己工作上的收获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她的真诚与付出,不仅让自己的“小家”和睦,也在后竺村这个“大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记者 邬怡灵 陈安江
康明波一家居住在溪口镇湖山水岸小区,勤劳是他们的共同品质。康明波认为,家庭幸福不仅在于物质的丰盈,更在于每个成员对家的热爱与责任感。
走进康明波的家,地砖朴素整洁,窗户明亮透彻,窗台上整齐摆放着几盆绿植,让人感到宁静舒适。每天早晨,康明波会打扫庭院,让家焕然一新。周末时,他带着家人清扫小区,向邻居分享卫生注意事项,带动更多人参与,共同维护小区环境。他还特别关心小区里的老人,主动承担公共区域清扫,为老人提供干净整洁的活动场所。
在康明波家中,家庭成员相互支持、帮助,形成了良好家风。妻子柯华英坚持为家人准备早餐,两个女儿积极分担家务、参与家庭事务,大女儿整理床铺,小女儿用画作增添家庭童趣。康明波告诉两个女儿要认真对待生活中的大小事,培养她们的责任感。
每周五晚是康明波家庭的聚餐时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细节、交流彼此感受。康明波和柯华英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影响着孩子,让她们铭记家庭的重要性。勤劳和责任感是康明波家庭的文化核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和乐人家”,传递着温暖和爱的力量。
康明波说,幸福生活从点滴开始,正是这些小小的付出,汇聚成了家庭的幸福与温暖。他们的家庭不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更是情感的归宿。
记者 沈晓萍
在莼湖街道莼民社区,吴优君夫妻深受邻里尊敬。20余年来,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将助人为乐视为生活常态,曾荣获宁波市“最美家庭”、浙江省文明家庭等称号。
吴优君作为社区妇联主席,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阿君”。她常走访困难、残疾、独居及患病家庭,不仅自己关心他们,还组织志愿者结对帮扶13户困难家庭10余年。日常生活中,她时常带领志愿者为有需要的人送牛奶、大米等生活物资,视邻里如亲人。
夫妻俩还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双双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他们不仅自己献血,还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带动更多人加入献血队伍。每年街道组织献血前,吴优君都会挨家挨户宣传,尽可能地组织更多人参与献血。她还发动家人、亲戚、朋友等参与灾难救助和爱心募捐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此外,吴优君热心为单身男女牵线搭桥,被赞为“红娘高手”。她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成立公益红娘工作室,拓宽单身男女交友渠道,组织相亲活动、提供婚恋咨询,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至今,已帮助200余名单身男女,促成13对情侣步入婚姻殿堂。
吴优君夫妇认为,做人要做实在事,全力帮助邻里解决困难。他们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为社区更加和谐温馨贡献力量。
记者 徐琼 虞金辉 通讯员 裴庚益
“周师傅,你的手艺真不错,你在咱们村维修电器,对我们老人来说,太方便了!你真是个大好人!”在尚田街道大岙村的周国权家里,村民仇阿姨正拿着修理好的电饭锅,不住地表达感谢。当周围邻居家里遇到关于修理家电的“麻烦事”时,周国权总是热心地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周国权,1960年出生于尚田街道大岙村,曾是空军地勤,退役后选择回到家乡,以精湛的电器维修技艺服务村民。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便热心帮助邻居解决家电修理问题,四十年如一日,不畏膝盖残疾带来的不便,坚持为村民提供免费服务,赢得广泛赞誉。
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人,周国权将家中车棚改造成修理铺,无论早晚,只要村民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响应。他用行动证明,即使退役也能在家乡发光发热,造福更多人。
修理铺虽小,但爱心与责任不小。为了精进维修技能,周国权在修理电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除了积极与同行探讨,还会自己埋头钻研,乐此不疲。他的善举得到妻子鲍亚菊的支持,他们的故事在大岙村传为佳话,诠释了“和乐人家——‘爱’之家”的内涵。
周国权夫妇的无私奉献,帮助村民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困难。现在,在村民们心中,周国权的修理铺不仅是一个维修电器的地方,更是一个传递爱心与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