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巧丽
通讯员 马碧幸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是体现一家综合医院能力的重要标尺,提升急症急救的服务能力,也是每一家医院绕不开的“必选题”。近日,来自莼湖街道的20岁年轻小伙因突发急性心梗被转运至区人民医院急诊室抢救,得益于完善的急诊救治链和精湛的介入技术,最终化险为夷。
微信群变“救命群”
“意识模糊,心率、呼吸减慢,血压上压42、下压31,血氧还在往下跌……”当天,20岁的患者小吴(化名)被送到莼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室时,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一经检查,接诊的医生便将他的心电图报告立即发送至了奉化胸痛中心诊治微信群。
该微信群内有400余名内科基层医生,遍布全区各个镇(街道),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可通过微信群及时反馈患者情况。作为奉化区胸痛中心的牵头医院,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的医护人员24小时守候在群内,随时准备回应群里医生提出的问题,并将即将转运而来的胸痛患者的基本情况、生命体征、病情记录,以及车辆预计到达时间等信息精准同步传输至医院,方便医护人员快速制定急救方案。患者小吴正是在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机制下,直接进入DSA导管手术室,接受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最终转危为安。
医生要随时为生命而战
胸痛患者的救治关键在“快”,早一分钟救治就多一线希望。“对于心内科医生而言,更是时刻准备与死神抢时间。”参与此次救治的心内科主任刘立志告诉记者,为了及时抢救患者,由一位主刀医生、一位手术助手、一位护士、一位放射技师组成的专班手术团队需要始终坚守临床一线,随叫随到。“来心内科的患者中,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病情处理一刻也不容耽搁。”刘立志说。
作为一名专业医生,刘立志非常清楚,长期暴露在射线下工作会有什么后果,但为了每一位患者得到优质的治疗,他带领心内科团队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到介入手术工作中。在介入室这个狭小的密闭空间里,他们的辛酸鲜为人知。
生命护航的秘密武器
危重急症的救治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对决,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精细医疗设备走入大众视野,成为医务人员手中最坚实的“武器”。在小吴入院时,心脏左边的三根血管有一根完全闭塞、一根狭窄情况严重,最终借助DSA(大型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实施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目前世界上兼容性最好、操作最简便的介入医疗设备,DSA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都可以提供一目了然的立体图像。通俗来说,DSA就像给医生打造了一台特制的显微镜,可以清晰看到颅内、心脏以及四肢周围血管的情况。
近年来,区人民医院不断更新医疗设备,赋能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先后引进了如ECMO、超高清内窥镜摄像系统、钬激光仪、3.0T核磁共振、后64排CT等高精尖设备。今年6月,51岁的李先生(化名)因外伤引起头胸颈等多处损伤伴神志不清2小时余入院后,区人民医院自主为其开展了首例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成功挽救危重患者,同时填补了我区该项技术的空白。
“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接下来,区人民医院将继续围绕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从完善服务网络、加强专科能力、扩充专业人才队伍、推进医疗服务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让人民群众更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