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璐
通讯员 罗亚男
“非常值得来一趟,这个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受邀嘉宾,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主任何欢欢如是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年来,我区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合共生,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今,漫步奉城,绿水青山林海绵延,休闲绿地繁花似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奉化,正渐行渐近,焕发出别样魅力。
写好“治水”文章
绘河畅水清“靓景”
近年来,我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以健全“五水共治”总牵头人机制、联席会议机制、水质监测系统联动闭环机制等三个工作机制为抓手,形成治水工作合力,不断巩固“五水共治”工作成效。
目前,区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3年,全区16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11个市控及以上地表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100%,全区15个县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三年达到100%。其中,作为奉化“母亲河”的县江,水质连续三年保持在Ⅱ类水标准。此外,我区连续两年获得全省“五水共治”工作最高荣誉——“大禹鼎”金鼎。据了解,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奉化共获得两金、三银、三铜8座“大禹鼎”。
治水有何秘诀?漫步湖畔,我们看到了奉化的探索和实践。在这里,“无人机(船)测绘”“脱氮菌净水”“‘种’木桩固堤”“透水砖铺路”等各类新科技被应用于河湖综合整治、沿线休闲游憩设施建设、宜居城乡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让沿河堤坝、水系廊道实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的美好愿景。可以说,奉化治水不是简单引入设备“做加法”,而是借助科技相互耦合“做乘法”。如此,乘科技新风,我区驶入了数字化治水“快车道”,擘画出幸福河湖新图景。
奉上“治气”答卷
护蓝天白云“底色”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奉化‘气质’就是好!”天气晴好的时候,家住锦屏街道绿城玫瑰园的李女士经常到仁湖公园散步,总是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晒图,秀一秀那抹“奉化蓝”。
据了解,2023年,我区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每立方米,臭氧浓度为144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2%。今年以来,我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4%,居全市第一。
蓝天不是一天绘就。多年来,我区采取系列措施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全面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推进化工、木质家具、石材加工、废塑料加工、烧结砖等特定行业整治,开展源头替代和低效设施淘汰工作,督促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整治方案。目前已将11家企业纳入2024年强制性清洁生产工作;扎实开展以渣土车专项执法行动为重点的道路扬尘整治工作,今年以来,与交通、综合执法、公安等部门开展道路扬尘整治联合执法行动12次,查处违规车辆78辆;持续推进老旧柴油货车淘汰工作,累计淘汰国四车辆207台。此外,加强秸秆焚烧管控,建设投用60套高空瞭望设备对火点进行自动抓拍,一旦发现问题将实时推送至相应镇(街道)进行处置,基本落实“1530”闭环机制。今年以来,累计主动发现火点364个,均已及时进行处置。
做实“治固”工作
为固废垃圾“瘦身”
相较治水、治气工作,我区固废治理起步相对较晚,固体废物产生种类多、数量大、处置设施基础薄弱,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固废管理职责不明,补足固废处置能力短板迫在眉睫,成为我区面临的一道限时“必答题”。
近年来,我区首先“破题”工业固废。不断完善固体废物收运处置体系,试点开展工业固废“公交化”收运,将270家企业纳入“公交化”收运体系,解决园区一般工业固废源头分类不清问题。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