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烽火岁月 与祖国同行

——探访抗美援朝老兵刘良成

记者 康诗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的生命轨迹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奋斗,都深深地烙印在时代的篇章上。今年91岁的刘良成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从保家卫国的战士到新中国的建设者,这位老兵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与祖国同行,什么是无私奉献。

1933年,刘良成出生在西坞虎啸刘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51年,当朝鲜战争的战火在朝鲜半岛熊熊燃烧时,年仅18岁的刘良成毅然响应国家号召,参军保家卫国。在军营里,刘良成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1952年底,经过体检和选拔,他被派往哈尔滨佳木斯学习汽车驾驶技术,用半年时间通过了驾驶考试,成为了一名汽车兵。

1953年,刘良成被分配到志愿军汽车队担任副驾驶员,负责向前线运送粮食和炮弹。尽管战争已接近尾声,但是战斗的激烈程度丝毫未减,每一次出车都是一次生死考验。让刘良成记忆犹新的是1953年7月12日那一天。那天,他驾驶卡车向前线运输炮弹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炮击打破了平静。当他驾驶的车辆行驶到一个叫做桥岩山的地方时,刘良成的右腿被敌人的炮弹击中,鲜血染红了裤腿。他听到了班长焦急地呼喊声:“小刘,小刘,你在哪里?你还活着吗?”然而,由于伤势过重,他早已经无法说话,只能用尽全身力气发出微弱的回应。班长和附近的朝鲜“阿玛尼”迅速赶来,用草席将他抬回救治,之后又送往国内辽宁救治。经过紧急手术和长时间的康复治疗,他保住了性命,但右腿却落下了六级伤残。

从战场归来后,刘良成迅速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战场”中。1954年,他前往诸暨,在浙江省革命残疾军人学校学习2年,其间不仅接受了系统的康复训练,还学习了中学文化知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的慈溪县采购局担任文书一职。在慈溪工作期间,刘良成的工作表现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与好评。

1959年,刘良成与慈溪师范学校的一名教师结婚并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组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1970年,刘良成调任至奉化生产资料公司担任文书,之后在燃料公司、百货公司和外贸局等多个岗位上留下了自己辛勤耕耘的足迹。在燃料公司工作期间,他积极对接宁波、杭州,从杭州运来了5个大型储油罐,缓解了当时奉化柴油紧张的局面,还在新桥村建立了第一个沼气池,推广沼气应用,试制太阳能设备;在担任百货公司负责人时,他在惠政路上办起了奉化首个展销会;在外贸局工作期间,他组织罐头食品、服装等货物远销海外,让当时奉化外贸走在宁波前列。

这一路走来,刘良成亲眼见证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也亲身经历了家乡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巨大变化。如今,91岁的刘良成住在爱伊美医院文芳老人护养院里,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常常回忆起过去的岁月,那些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与家人共度的幸福时光,都让他感到无比珍贵和难忘。“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刘良成老人一脸笃定地说道。

2024-09-25 ——探访抗美援朝老兵刘良成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76440.html 1 3 忆烽火岁月 与祖国同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