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解码滕头村的幸福“密码”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七十五载风华正茂,砥砺前行铸就辉煌。几十年来,奉化经济高歌猛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本报今起推出“辉煌75年,奋进新征程”特别报道,全景式、多角度展现75年来奉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呈现基层一线涌动的创业智慧与干事激情,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努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奉化实践的崭新局面。

记者 毛超峥 邢昊臻

“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这句几十年前的顺口溜是曾经滕头村的写照。彼时,贫瘠的农田、拮据的生活让滕头村始终摘不掉头上的“贫困帽”。穷则思变,上世纪60年代起,滕头村吹响奋进号角,誓向薄田要发展,汇聚前进的力量。

六十余载春华秋实,如今的滕头村拥有40多项国家级荣誉,其治村经验不仅在全国推广,更是频频登上国际舞台,奏响“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华美乐章。

“改”字当头

村庄重建焕新生

当不少农村面临青年人口流失的共性问题时,滕头村内依然随处可见年轻的面孔,无论是便捷的交通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还是质朴的邻里关系,都成了留住年轻人的理由。“既然在村里也能享受跟城区同等品质的生活,我为什么要离开呢?”作为土生土长的滕头村人,傅丹丹道出了该村很多青年人的共同心声。

“离不开”的村庄背后,折射出滕头村几十年发展的硕果。从1966年起,为彻底改变村庄贫瘠的土地条件,滕头村开始实施大规模改土造田系列工程,历时15年,终于将高低不平、内涝严重的低产田改造成了200多块沟渠纵横、土壤肥沃的高产田。

农田改良的成功激发了村民齐心共建的动力。1979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滕头村拉开了重建新村的帷幕。10年间,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农居房陆续矗立在村庄最中央,自此,“家家户户住新房”从梦想照进现实。2023年3月,为进一步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打造温馨和谐的新家园,滕头村启动未来社区建设,提供118套公寓房和181套农居房,配备“口袋公园”和美好生活服务中心,集合菜市场、超市、文体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区块,为村民提供便捷式、一体化居家服务体验。此外,滕头村对现有农居房外立面进行专项整改,改建庭院围墙、新设绿植景观,推动村容村貌不断焕新。

“绿”字谋篇

生态环境成招牌

有感于发展成果的来之不易,滕头村格外“珍惜羽毛”,早在1993年便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员会,实行项目引进环评“一票否决制”。31年来,该委员会累计否决50多个经济效益可观但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投资项目,不仅捍卫了绿水蓝天,也让绿色生态成了村庄开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长期以来,滕头村以生态旅游为亮点,成功创建国家AAAAA旅游景区和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23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28亿元,十步一景的生态面貌成为村庄的“金字招牌”。

为顺应“生态滕头”的发展理念,滕头村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建成全国首个村级PM2.5空气质量监测站,引入风光互补照明系统……科技护绿的案例在滕头村随处可见。后河是滕头村的一条门前河,为了保持水质,该村在上游设置净水站,每天通过水泵引入河水,经沉淀过滤后再将河水排入河中,同时,还在后河中放养观赏鱼,以进一步优化水质。

如今的滕头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达67%,各类管线整齐有序,区域污水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绿色的生态环境也唤醒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该村经村民讨论通过《村规民约》《环境卫生奖罚规定》,让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乐”字为要

和谐乡风代代传

纵览滕头村的发展史,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深入人心。今年73岁的傅柏年曾是滕头村生产大队的农技员,退休后,闲不下来的他考取了国家二级门球裁判,组建了滕头村门球队,吸引不少本村老年人参加。一时间,滕头村掀起一股“门球热”,为支持老年人发展兴趣爱好,该村在居住区建设了专业的门球场地。当前,文体活动场地一应俱全,未来,该村还将引入社会力量,为本村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丰富的活动选择,让他们拥有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

幸福稳定的生活离不开完善的福利保障,对此,滕头村党委提出“基本福利靠集体,发家致富靠奋斗”的口号,着力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建立社会养老、合作医疗等制度,为全体村民购买人身、财产保险,实现少有教、老有靠、病有医、户户有保险的目标。

下转第3版

2024-09-23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76210.html 1 3 解码滕头村的幸福“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