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擦亮治水“金名片”

奉化再捧“大禹鼎”金鼎

记者 康诗文 陈安江

喻兴萍

近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发文通报2023年度“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优秀市县名单,奉化榜上有名,这意味着我区再次获得“五水共治”工作最高荣誉——“大禹鼎”金鼎。自“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奉化已获得两金、三银、三铜共计8座“大禹鼎”。

从铜鼎到银鼎,再到金鼎,“大禹鼎”成色的变化见证着奉化十年治水的坚守和创新,也承载了全区上下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持和向往。

2023年,我区治水工作深耕“断面水质提优”“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找寻查挖”“甬有碧水”“科技治水智慧治水”等重点,再次实现了治水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聚焦重点抓水质

放眼县江边,碧波涤荡,白鹭蹁跹。岸边绿树成荫、花草芳香,市民三两成群散步,放松身心。这幅水岸相依、人水相亲的美好画面,是奉城大地“天蓝、水清、地绿、景美”长卷中的动人一幕。

2023年,我区11个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其中,作为奉化母亲河的县江,国控断面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稳稳高出目标考核水质一个档次;剡江国控断面水质为Ⅰ类,也高出考核目标一个档次;“甬有碧水”3个考核断面全部达标,我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真正实现了水生态环境由“清”到“美”的蝶变。

攻坚克难抓治理

水润田园景如画,稻花香里说丰年。2023年秋天,西坞街道“万亩方”在奉化人的朋友圈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金色稻浪。这得益于以“源头治理、数智赋能、多跨协同”为路径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改革新模式。自2022年以来,“万亩方”核心区坚持系统治水、科学治水、精准治水,累计投入资金约8000万元,先后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生态河道治理、循环灌溉系统、智慧农田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工程项目。2023年,西坞上下游生态补偿考核断面水质达到Ⅲ类。

截至2023年年底,2021年至2023年“污水零直排区”2.0版工程的70个项目中,47个完成现场施工,完成投资额约5.05亿元;11个项目处于收尾阶段,完成投资额约3746万元。上述58个项目,共计完成投资额约5.43亿元,占总投资额的87.3%。

为持续巩固“五水共治”成效,我区还深入开展“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去年,《2023年奉化区“找寻查挖”专项行动方案》发布,共开展3轮自查行动、1轮县级互查、1轮市级互查。自查中,发现并上报宁波的一般问题479个,重点问题7个,均完成有效整改。

数智治水造亮点

水清岸绿只是第一步,“五水共治”还在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区持续深耕科技治水,聚力打造河道长治久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奉化区物联网水环境在线综合监测管理系统自2022年开始建设,共规划四期。截至目前,四期项目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覆盖全区68条重要河道的水质自动监测,占全区列入宁波市监测的重点河道的59.1%。通过该系统,建立健全了水质监测系统联动闭环机制,实现水质监测—反馈—整改销号的工作闭环,实时跟踪管理,发现数据异常、水质下降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镇(街道)第一时间加以处置。

我区还对全区河道实行全流域无人机视频巡查。无人机巡查时,不仅能够自动识别河岸垃圾堆放、河道堵塞、河内垃圾漂浮物等情况,还可将实时三维成像画面传送到河长的监控屏幕上,河道“偷排”问题在无人机的“火眼金睛”下无所遁形。同时,对全域水域岸线和河湖圈全域水质实行卫星遥感监测。2023年,通过专业卫星遥感技术发现涉河涉水疑似问题231处,问题反馈至河道联络单位及相关镇(街道)后,基本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

下步,我区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及美丽浙江考核要求,强化争先创优意识,持续推进治水工作,力争再次捧得“大禹鼎”金鼎。

2024-08-13 持续擦亮治水“金名片”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69134.html 1 3 奉化再捧“大禹鼎”金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