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新创能 同行共富

西坞“薪”力量赋能乡村发展

通讯员 段凌云

近年来,越来越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根植西坞,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80后、90后,也有60后、70后,他们用己所长,或冲浪“云端”或潜心文化传承,他们扎根西坞农村,追逐梦想、厚植情怀,助“燃”西坞乡村发展。

盛夏,万物繁茂,蜜桃飘香。

江兵在庙后周村的“江小院”网络直播基地忙碌着,如室外炎热的气温一样“热火朝天”。

水蜜桃集中上市,江兵抓紧时机直播“吆喝”奉化水蜜桃。“每天的网络直播都能吸引一万余名网友前来‘打卡’,水蜜桃一天销售量可达2000余公斤。”谈起直播情况,江兵表示当前唯一的遗憾是,“附近村的水蜜桃都供不应求,要从大堰那边远距离调过来。”

江兵老家在安徽安庆,2012年来宁波创业后,就扎根奉化。2023年,江兵在西坞街道庙后周村建了一座果园,栽种水蜜桃、翠玉梨、“红美人”柑橘等果树。并以此为网络直播基地,拍摄短视频展现田园生活,用直播平台推介奉化农副产品,今年3-4月春笋上市,仅油焖笋线上销售额就达180万元。

“农特产品有鲜明的季节性,6月我们直播东陈村‘状元西瓜’,现在是水蜜桃,再晚点,我们就可以销售西坞万亩方产的新鲜大米了。”江兵告诉记者,“西坞农特产品物美价廉,受到消费者欢迎,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以“云”为桥,助农增收。江兵用自己的网络直播,搭建了农村与市场桥梁,促进了西坞农特产品的销售,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收获了自己的事业“红利”。

离“江小院”约1公里的笔架山山麓,80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邬彬旭承包70亩山林,建起了陶艺文化体验基地——“邬陶工坊”,在农村“播种”起了非遗文化。

沿着蜿蜒山路,走进翠竹掩映的“邬陶工坊”,一排排琳琅满目的陶艺制品,或壶或杯或工艺品,形态各异,摆放有序,给人以艺术的熏陶,也让人感受到了夏日那“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的意境。

“这里环境好,适合陶艺创作”说起选址,邬彬旭介绍道,“西坞有悠久的越窑青瓷历史文化。在西坞开展陶艺创作,有传承并发扬古老制陶工艺的天时和地利。”

就地取材,邬彬旭研发出紫金釉,上紫金釉的陶瓷缸杯,在阳光下发出淡淡的金属光泽,广受消费者追捧。2023年,紫金釉缸杯被评为宁波市“十佳村礼”。

在陶艺创作外,邬彬旭大力宣传奉化越窑青瓷故事,为中小学生开展制陶体验课,帮助小朋友了解西坞陶瓷文化。同时,他还担任庙后周村“乡村CEO”及驻村文化特派员,大力挖掘村内优良文化传统,盘活闲置资源,引进特色产业,筹建非遗集市,打造省级非遗村,让非遗文化成为庙后周村一张亮丽名片,推动了村庄的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传统村落,都有其历经岁月沉淀的独特文化内涵,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本村故事,推动优良文化传承,是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体现。”邬彬旭说。

乡村发展,人才是关键。引进并培育一批适应地方“土壤”的“三农”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在西坞如“江小院”“邬陶工坊”一样出圈的还有山与火车露营、山顶咖啡、麦田火车、零零果蔬等,它们已成为微信朋友圈“明星”和网红“打卡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西坞农村新业态的频频出彩,得益于众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持续“加盟”。

在扩“增量”引“燃”西坞农创发展时,西坞街道还向内要动力,深挖“存量”。建立“坞里就业”机制,设立共富工坊35个,培育经纪人35名,鼓励村民灵活就业、充分就业,仅“坞里就业”年均带动村民增收1620余万元。挖掘“才艺”特长村民145名,鼓励大家一展所长,让特长转化成增收“经济源”。培育优势、唱响品牌、做优品质,让东陈“状元西瓜”、杨四新苑美食小区、周家私房菜等“酒香”飘出“深巷”,走出西坞。召开农村创业分享会,搭建西坞农创客交流互动平台,以分享创业经验,结对帮带方式,营造西坞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

“众人拾柴火焰高”,“薪”的力量不断注入,助燃了西坞农村的发展。

据悉,目前西坞有从事农创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1000余名,涉及食品、电商、自媒体等多个领域。新的力量引入与发掘,盘活了西坞农村资源,激发了乡村活力,2023年,西坞街道23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实现50万元的突破。

2024-07-25 聚新创能 同行共富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165525.html 1 3 西坞“薪”力量赋能乡村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