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超峥 袁伟鑫
6月28日,本报二版刊登了《安眠异乡75载 渡江战役前夕牺牲的烈士葛安土觅得亲人》一文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展现葛安土烈士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记者通过多番走访,了解到了葛安土从参军到牺牲的部分信息。
经毛尹(毛雪艇)介绍加入“三五支队”
在与葛安土的侄子葛奉年的交谈中,他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信息,葛安土与来自溪口镇石门村的毛雪艇是表亲,当时率先投身革命的毛雪艇是葛安土的革命领路人,正是在毛雪艇的介绍下,1943年7月,葛安土正式加入“三五支队”。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竺松民告诉记者,毛雪艇就是石门青年抗日志愿队队长毛尹。1941年4月,满怀革命热情的毛雪艇号召本村的40余名青年组成石门青年抗日志愿队,由其本人担任队长。而后,中共鄞奉县特派员寿文魁(陈志刚)和毛金荣(毛潜安)邀请毛雪艇和队友加入四明山抗日武装。1942年8月,毛雪艇带领队友投身革命,10月,毛雪艇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毛尹。而这个四明山抗日武装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三五支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葛安土牺牲的消息也是由毛雪艇从前线带到了他的家中,当时毛雪艇受葛安土家人委托,多次向连队打听葛安土遗体的下落,但均被告知其在战斗中被江水卷走,尸骨难觅。
可能参与过江口战斗
据竺松民介绍,1945年,“三五支队”奉命北撤,在北撤前夕,毛尹率领战士们在江口成功发动了最后一次战斗,缴获了敌军大量物资,而葛安土极有可能也参与了这场战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当时从宁波至奉化溪口公路沿线的几个日寇据点仍驻有日军和伪军,尤其是江口据点的伪军和十七八名日军依然妄图负隅顽抗。8月22日,毛尹所在的奉北工委和办事处随同鄞县县大队第一中队、第二中队共百余人向江口进发。在为期一周的战斗里,毛尹所在的部队不仅成功歼灭了驻守据点的日军和伪军,还击退了前来窃取“胜利果实”的国民党三十三师和浙江保安团。在毛尹所写的回忆录中曾生动记录了这场战斗:顽军乱做一团,拼命在公路上向南溃逃,正中我们的伏击圈。因公路两旁都是水稻田,早稻已经收割,没处躲藏,打得顽军晕头转向,纷纷倒下。激战了5小时之久,江口战斗胜利结束,我军回到鄞江、樟密,群众载歌载舞,热烈欢呼“打得好!”
在龙窝口战斗中牺牲
1945年8月,葛安土随部队北撤,之后,“三五支队”全体战士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60师。“我在《奉化离休干部风采录》中找到了一名和葛安土烈士从军履历极为相似的老同志,根据这位老同志的回忆,他在‘三五支队’北撤后曾先后参加了山东泰安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窑湾战役、淮海战役、开封战役、渡江战役。1949年3月,他与葛安土烈士同在20军60师180团,因此葛安土烈士也有可能参与了上述战斗。”竺松民说。
1949年4月8日,为扫除渡江江北沿江的障碍,第23军炮兵配合华东警备第六旅首战龙窝口南首的靴子圩。这里驻有国民党正规军一个团,有美军帮助设计构筑的由250多个堡垒组成的5个子母堡群,有大片雷区和鹿砦。面对如此坚固复杂的工事和1300多名国民党正规军,苏中分区特务团被编为华东警备第六旅第16团,担任主攻龙窝口靴子圩敌据点的战斗任务。从4月8日至10日,历经48小时的激烈战斗胜利结束。本次战斗导致全团388名官兵伤亡,其中年仅25岁的葛安土血染长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