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毛超峥 邢昊臻 通讯员 王婉琴 郑行娜)“阿叔,我们终于找到你了。”昨天中午,萧王庙街道前葛村村民葛奉年和弟弟葛昌年站在叔叔葛安土的墓前深深鞠了一躬,虽然天空飘着细密的雨点,但两人的心情却格外舒畅。
1949年,当时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60师180团排长的葛安土在渡江战役前夕的一场战斗中牺牲,其遗体和同时牺牲的39位战士合葬于江苏省泰州市,但由于当时信息不畅,未能及时找到烈士亲属,自此,葛安土安眠异乡75载。
葛安土出生于1923年,家中共有兄弟3人,排行第三,作为遗腹子,葛安土从小在大哥葛安友的庇护下长大,因此兄弟俩感情十分亲厚。1943年7月,时局动荡,葛安土在表哥的介绍下加入“三五支队”,在余姚市梁弄镇一带参与战斗。“在梁弄参加战斗期间,叔叔曾摸黑回家两次,但为了保护家人总是悄悄来,匆匆走。”葛奉年说道。之后,队伍奉命北上,自此葛家再未收到葛安土的任何信息。此后,葛安土的母亲怀揣着对儿子平安归来的盼望度过了一年又一年。1949年,葛安土在战斗中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中,当时,葛安土的母亲已是弥留之际,临终前,即使满怀悲痛但还是对葛安友叮嘱道:“虽然过去因为安土参加革命我们受到了很多委屈,但不要心生怨恨,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之后,葛安友也尝试托人寻找弟弟的遗骨,但被告知其遗体被江水冲走,难寻其踪。带着深深的遗憾,葛安友在母亲的坟墓旁为弟弟立起了一座空冢。为避免回忆起伤心往事,葛安友几乎不在孩子面前提起葛安土的故事。1984年,葛安友去世后,他的儿子葛奉年和葛昌年自觉承担起了为叔叔祭扫的责任。“每年清明和冬至,我们都会上山为叔叔祭扫,寄托我们的哀思。”葛奉年告诉记者。直到今年5月21日,葛安土长眠泰州的消息经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萧王庙街道传到了葛奉年的家中。
昨天中午,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处负责人张华一行来到前葛村,向葛奉年兄弟俩讲述起葛安土的战斗故事。1949年4月8日,人民解放军在泰州市境内的龙窝口发动了对国民党残余军队的最后战斗,摧毁敌军在长江北岸的最后“桥头堡”,历时2天,最终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88名官兵的代价,赢下了这场战斗。也正是这场战斗,为百万雄师过大江扫清了障碍。
6月5日,泰州市举行“泰慰英烈帮您回家”为渡江战役前夕牺牲烈士寻亲行动。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萧王庙街道的全力支持下,最终为葛安土觅得亲人。通过张华带来的资料,记者看到,这处合葬墓位于泰州市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口岸街道徐桥社区的一处农田旁,自合葬墓建立之日起,每逢清明,周边的村民都会自发前来祭奠。而在离这座合葬墓不远处的田河烈士陵园内,还树立着刻有葛安土姓名的“一九四九年四月渡江战役光荣牺牲战士(外地籍)名录”。
“知道叔叔的遗骨还在,也了结了我们家的一桩心事,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到泰州祭拜叔叔。”葛奉年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