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一个“乡村CEO”的新身份
去年11月,陈琳琳团队在村里策划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地瓜王争霸赛,成为一年一度全村参与的“大事件”;在村文化礼堂加装投影和音响设备,为村民播放戏剧节目……陈琳琳团队一直致力于保存栖霞坑村原始的乡土气息,努力让村民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今年,陈琳琳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栖霞坑村的“乡村CEO”。“我一直在做村庄整合发展的工作,现在更加名正言顺了!”陈琳琳说。
从2018年项目签约到如今运营,陈琳琳已经“落户”栖霞坑村5年之久。她将厦门老家的房子、车子一股脑儿卖了,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成为了栖霞坑村的一分子。对此,她云淡风轻地表示,此心安处是吾乡,既然来了,至少要干个二十年。
关于村庄的未来,陈琳琳心中早有一张蓝图——整合村里闲置的房屋、土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推动乡村共富,以及吸引更多和她一样的年轻人回到乡村,成为“新村民”。
一个“新村民计划”
在村里的一间美学手作工作室里,美术工艺从业者郑希会正以精谨的笔法描绘着景物。郑希会曾在厦门开办一家专业提供传统壁画绘制、雕塑制作、现代墙绘的公司。去年7月,他在栖霞坑村开设了工作室。“乡村没有那么大压力,我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郑希会说。
除了郑希会,还有咖啡师“雨久”、金工手艺人“阿水”等加入到栖霞坑村“新村民”的队伍中,让原本逐渐老去的“空心村”多了一份年轻与活力。
这正是陈琳琳团队“新村民计划”初具成效的生动体现。
入驻村庄以来,陈琳琳发现栖霞坑村面临着许多传统村落共同面对的难题——空心化、老龄化。“我们要做的,是把更多村民引进来,让农耕文化得以续存。”陈琳琳想得深远。
“我们首先解决的是基础配套问题,随着咖啡馆、餐厅、酒吧一一落地,村里的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返乡定居的‘新村民’生活也更便利了。”陈琳琳说。
与此同时,团队关注着另一个难点——如何让更多“新村民”在乡村养活自己。
每逢双休和节假日,美学手作工作室便一改往日的宁静,“变身”手工课堂,郑希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民宿客人或游客用树叶、苔藓等制作出一份份独特的工艺品。通过“嫁接”文旅业务,这些入驻乡村的年轻人发挥各自特长,有了“保底”工作。
对于“新村民计划”,陈琳琳解释:“我们在努力搭建一个共享的平台,让更多向往乡村生活的人可以借助平台实现创业、就业等多种可能,破除返乡门槛,让更多城市人口消除顾虑,踏实、大胆地回到乡村生活,共建乡村联合度假社区。”
相互尊重,彼此支持,交互融合,共建新生……构成了文旅项目与栖霞坑村之间往来关系的底座,而传统村落“逆龄生长”的故事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