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王佳贝)7月5日,牌门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竹丝轻响,童声铿锵。一场以 “英魂不朽,史鉴长存”为主题的手作活动在此展开,8组儿童在非遗竹编与英烈故事的融合体验中,触摸信仰的温度,赓续红色血脉。
“吴亮平爷爷翻译《反杜林论》,把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带到中国!”10岁的李同学高举竹篾,声情并茂的讲述引来阵阵掌声。在志愿者引导下,孩子们通过查阅史料、走访村民,将本土英烈吴亮平从上海到延安的生平凝练成“信仰十二问”。当李同学喊出“做点燃思想的星星”时,稚嫩誓言与历史光影在此刻重叠。这种“少年说史”模式,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探索的“沉浸式口述档案”创新实践——让史料褪去尘封感,在童言童语中焕发新生。
活动室内,染红竹丝在指尖翻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示范“挑压编接”技法,孩子们屏息凝神,将纵横交错的竹篾渐次铺展为天安门、中国地图、人民解放军等图案,柔韧竹丝在指尖穿梭,革命者的风骨与非遗匠心交相辉映,构成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让儿童从历史倾听者变为讲述者,让竹编从工艺品升华为精神载体,本质是破解传统教育‘单向灌输’的困局。”志愿者介绍。
本次活动创新“口述历史+手作体验”模式,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历史在童声中焕新,信仰于掌间永存。牌门头村正以“可触可感的信仰教育”打造基层红色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