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凉

原杰

前些天高温酷暑,躲进空调房里看书,也看古人如何纳凉避暑。读到古人“窗下有清风”“水殿风来暗香满”等诗句曲语,自觉身心清凉,不禁想起儿时乡下的消暑时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大多还没通电,人们靠一把蒲扇或者芭蕉扇就能把消暑生活演绎得有滋有味——那便是“乘风凉”。所谓“乘风凉”,乃夏日纳凉消暑之总称,自古有之,且花样繁多。因为消暑的过程,其实为招风的过程,故如此称之。

当时,我家住在象山港畔裘村镇上东北角的一个阊门——福生店。因在新中国成立前做酱品生意,福生店分为两部分——前店后坊。前部分外门井(镇上人称院子为“门井”,与天井、道地是同一个意思),西、北、南三边围着两层木结构楼房,东边则为乱石砌成的围墙和大门,隔三尺小弄“福生弄”正对邻家楼房的大青墙。中间有一块面积约五六十平方米的道地。经北向中间过路间,为里门井。里门井因作生产作坊,所以建一长溜的平房,中间围着一个约三百平方米的长方形大院子。由于内外门井的房子低矮老旧,因此夏天的日子很难熬。

清晨吃过早饭后,感到闷热,留在家里的老少们会搬一把竹椅或一个小凳子放到东边的墙弄里。由于墙弄有近两百米长,直通村北后田畈水稻田,加上东边大青墙高大,因而只要有一丝小风,到这里便加速成为凉风。记得当时60多岁的外婆,因做家务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但只要在这里轻摇手中的蒲扇,稍坐片刻,便渐渐气定神闲。可由于墙弄狭小,看到挑担的农人过来,或者牛羊过来,便要起身端起椅子让路,在他(它)通过后再坐下,有些麻烦。而遇到蝴蝶、蜻蜓等,自然不用让路,而且还会引得小孩子一阵好奇地追逐与呼叫。

过了上午10时,气温升高,一阵阵热浪翻卷过来,人起身端起椅子或凳子回家。但如果家里闷热,不要心急,还有一个乘风凉的好地方——上面提到的前后门井过路间。由于北面有三四间屋面的走廊,太阳照不到,南面为道地,加上下面返潮的泥地,所以这里走廊的风还是凉快的。此时,冬天堆积的柴草也已烧完,路两边各放得下一把躺椅与几条凳子,可以继续纳凉——当然,午休时间得留给那些起早摸黑参加生产队“双抢”(抢收抢种)的大人,他们一身劳累与泥味。小孩子在这里乘风凉,可以一直延续到吃晚饭,只不过坐的时候少,走的时候多;安静的时候少,吵闹的时候多。

傍晚,看到墙头草纹丝不动,住里门井的蔡阿婆,过路时会自言自语,或向人唠叨:“今朝夜里又无风,要热煞哉!”于是,下班回来的母亲或其他家的大人会拿起扫把,把门井道地打扫干净;小孩子则争先恐后抢着用手中的小木桶,从道地东北角围墙下那口已不能饮用的水井提水,一桶桶朝地上石板泼去,进行人工降温。随着一桶桶水落下,一阵阵热气升腾而起。我们一边泼,一边大呼小叫,把自己弄得湿漉漉的。而后催大人搬饭桌、占位子(尽管几家人的位置大体固定)。接着,在暮色朦胧中,小孩子点燃了晒干的艾草团薰蚊子,尽管呛了一口烟,依然兴高采烈。晚饭后,不管有风没风,大一点的孩子腰间插把蒲扇,手提靠背竹椅,到家门口或附近弄堂、街头去听故事看戏。而小一点的孩子在奔走嬉闹了一阵后,抢着爬上油腻腻还沾着饭菜气的饭桌。

第一个节目肯定是缠着大人讲故事,或者猜谜语。我比较喜欢听鬼故事。外婆的鬼故事大多有名有姓,且发生地是自己熟悉的,甚至白天刚刚去过,可以对号入座。鬼故事吓人,奇怪的是越害怕、越想听。通常听着听着便掉进故事里,感觉风阴阴地一阵阵从脚跟穿过,浑身顿时汗毛凛凛……相比之下,猜谜语要轻松愉快多了。给小孩子猜的谜语简单明白而又形象生动。如“乌洞洞,亮洞洞,三百将军抬不动”——农村水井;“戆戆四只脚,肚脐下通上”——乡下磨粉的石磨。大人烦了,也会让小孩猜一些难的,如“鸡啄西瓜皮,翻转石榴皮,雨打灰堆头,钉鞋踏烂地”——这四句都是指麻子,让小孩子猜上好半天。

就这样,大人们摇着扇子在说故事或聊天,不时响起拍打蚊子的声音。孩子们则在亲切的故事声中,在猜谜语的苦思中,或者在细数布满天的繁星中睡去(夏日乘风凉,自然离不开星星)。最后连突然现身的萤火虫,也拉不开他们的眼皮。等到十点半甚至十二点才被大人叫醒,迷迷糊糊向房间走去,或者被抱到挂有棉麻蚊帐的床上。乘凉何时结束,由气温决定——要等到被白天烈日暴晒一天的老屋瓦片降温了,夜风把屋内的闷热驱赶得差不多了才可以。

如今,有不少人像我一样怀念以前乘风凉的美好,于是大街小巷上多出许多可以乘风凉的餐厅或咖啡厅。而在农村,则依然有老人坚守阵地乘风凉。尽管星光暗淡,但清风徐来,行人远去,饱了眼睛,也好了心情。

2025-07-17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25066.html 1 3 乘风凉 /enpproperty-->